齐白石《华山图》研究
2018-12-03刘安妮
◇ 刘安妮
齐白石笔下的山水画,即使也有着如《石门二十四景》《借山图》《山水十二条屏》等传世名作,但相对于花鸟画而言,所受到的关注及研究却一直是较少的。然而,综观齐白石的一生,有关山水画的篇幅虽所占不大,但却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串连起他的创作历程。
齐白石与山水画的渊源之初,早在齐白石26岁时,初学画的老师萧传鑫即亦擅长山水人物,而27岁那年,齐白石则在恩师胡沁园的介绍下和谭荔生学习山水画。〔1〕然而,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齐白石在40岁以前没有出过远门,直到40岁那年秋天至47岁之间的那段“五出五归”,看尽了名山大川,丰富了写生视野,笔下的山水画也因此更为深刻写实。时光荏苒,到了1932年,也就是齐白石70岁时,徐悲鸿为齐白石编画册,舍弃了齐白石的主流花鸟画作品,却选择大量收录当时并不受北京画坛看重的齐白石山水画作品。徐悲鸿的如此欣赏令齐白石特别感念,并因此将徐悲鸿视为知音。〔2〕
图1 齐白石 华山图 26cm×24cm 绢本设色 1903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齐白石尝言:“余画山水二十余年,不喜平庸。前清以青藤、大涤子外,虽有好事者论王姓(王翚)为画圣,余以为匠家作。然余画山水绝无人称许,中年仅自画借山图数十纸而已,老年绝笔。(六十岁前后自记)”〔3〕由此段自记所作之时间为齐白石60岁前后,往前推算20余年,时间点则大约落在齐白石30岁至40岁这段区间。由此可知,在齐白石的自我认知中,初学山水画之二十六七岁的那段时光,并不纳入“画山水”的“二十余年”范畴之中。再者,在齐白石的自我界定中,极可能以40岁起展开远游之后,亲眼所见名山大川之美,并了解了前人画谱与山水实景之间的关系〔4〕,而后所绘制的山水画,才足以称为齐白石所画之山水。
1902年,在齐白石40岁那年,他人生中第一次出门远游,乃应夏午贻、郭葆生之邀前往西安,并经由夏午贻介绍,结识了陕西臬台樊樊山,这位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至交好友。1903年,齐白石随同夏午贻一家前往北京,并于回程时绕道天津、上海,最后才返回湖南湘潭老家。〔5〕同年,齐白石绘制了《华山图》。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县,以山势险峻而闻名,更享有“西岳”之胜名。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中也特别记录了初见华山之情景:“三月初,我随同午诒一家,动身进京。路过华阴县,登上了万岁楼,面对华山,看个尽兴。一路桃花,长达数十里,风景之美,真是生平所仅见。到晚晌,画了一幅《华山图》。华山山势陡立,看去真像刀削一样。”〔6〕
齐白石与华山的初次相遇,发生在天候仍凉,但当季繁花已然绽放的三月天。正如同他在自述中提到自己见到奇妙景物即作画记录的习惯,齐白石也是在与华山初相见的当日即下笔完成了第一幅《华山图》(以下代称为《华山原图》)〔7〕,并且在同年返回家乡之后,又画了另一幅《华山图》(图1)送给自己的老师胡沁园。〔8〕然而,在远游以及首次亲眼所见桃花盛景和陡峭华山的震撼与喜悦之中,与胡沁园分享此情此景的齐白石却未曾恣意挥毫,而是选择了一种含蓄的形式来记录他的心境。
本文所讨论的《华山图》为齐白石第一次远游返家之后所绘制的,所采用的是在齐白石的山水画作品中极为罕见的团扇形式,若以尺寸而言,也是齐白石此一时期山水画作品中最小型的。然而,正如齐白石在自述中所言,华山的山势陡立如同刀削般,如此的雄伟山势却安放在手持之团扇中,此为本作整体画面上的第一个冲突点。再者,在风格淡雅的小巧团扇之上,齐白石看似随意题上的记叙文字,其实却囊括了一首格式工整的七言律诗,而题跋篇幅之长,也在他的扇面作品中极为少见,这也是本画作的第二个冲突点。
图2 齐白石 山水扇面 21cm×51cm 1896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一、安放于手持团扇之上的雄伟山势
华山是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位居西北地区进出中原之门户,并以山势险峻而著称,环绕着无数的传说故事以及历史典故,同时更是道教名山。元末明初的画家王履即曾作《华山图册》,全册包含40幅画作,以王履自身游览华山的经历及路线,以及他多次游历华山所累积的实景写生稿为基础,构思半年多后始画成。《华山图册》全册多采近景与中景,呈现了华山奇险的地貌以及著名的景点,更使得观画者彷佛随王履一同身历其境、如入华山。王履对华山之独钟及师法,更表现在他所提出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论点之上。而王履所倡导的重视写生并与画家心神合一的绘画风格,也影响了如陆治等后世画家。
齐白石笔下的《华山图》,则为一纵26厘米、横24厘米的团扇。在此作之前,齐白石的山水画作品虽然数量稀少,但整体而言大多采用轴或是条屏的形式呈现,何以在描写壮阔山势的《华山图》中选择采用了团扇的形式呢?
根据《华山图》的题跋“……沁公夫子大人教。门下齐璜”,可知齐白石在作画时,是意欲将此作赠送给自己的恩师胡沁园的。而根据《白石老人自传》,齐白石亦曾提及赠予胡沁园之《华山图》,的确为在胡沁园赞赏之下,而将观华山当日所作之《华山原图》缩写于团扇扇面之上而成。〔9〕
而在此之前,于1896年,齐白石曾作有一采用折扇形式的《山水》(图2)。《山水》题跋:“沁园夫子大人雅命。丙申正月上九日授业齐璜。”可知此画乃依其师胡沁园之命所画成。《山水》全作以墨笔构成,画面由右至左则分别为近景、中景与远景。最靠近观者的近景矗立着一棵巨大的松树,松树左侧则有一男子坐于轻舟之上转头望向画中的远山,引领着观者的视线。如此的设计,使得折扇虽小,亦呈现出景深效果。而齐白石的《山水》折扇与《华山图》团扇之上,均有“沁园珍赏”字样之白文收藏章,可作为胡沁园确实曾经拥有过这两幅扇面作品的证明。
此外,齐白石同样作于1903年的《芦雁图》(图3)以及《花卉蟋蟀》(图4)采用的也是团扇的形式,而根据前者题跋“沁公夫子大人教。门下齐璜”及后者题跋“沁园师母命门下画”,可证此两幅画作亦与胡沁园及其夫人有关。由此可知,齐白石在此一时期之所以较常选择团扇作为与胡沁园相关画作的创作形式,可能与胡沁园的个人偏爱以及意欲把玩珍藏所爱画作的爱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若就外在因素而言,齐白石与华山之相遇,并非为“登华山”抑或是“入华山”的形式,而是路过华阴县时,登万岁楼之上“面对华山,看个尽兴”之后而成画。由此可知,齐白石眼中所见之华山,是登高楼而后所见,可想见齐白石当时跟华山之间是存在着相当的距离,恰正如团扇画面中所呈现的云雾袅绕的山峰远景。再者,画中三座主峰,虽然安放于小巧的团扇画面之中,但齐白石运用了墨笔勾勒山峰棱线,又加以石青、石绿、藤黄等堆栈出山势的险峻,并以墨线及留白表现环绕山峰的云雾,使得山峰虽小,却依然展现出陡峭却又壮阔的空间感,正如齐白石在自述中所言“华山山势陡立,看去真像刀削一样”。齐白石所见之华山,正如他笔下之华山,即使是在团扇之上,齐白石依然确实做到了写生的功夫,并以亲眼所见之华山特色地貌入画。
齐白石笔下的《华山图》,尺幅虽小,却依然展现出远景、中景、近景三种不同的景深层次,而如此将构图一分为三,也展现出齐白石观华山之行乃为游览性质的过客美学。然而,《华山图》中,即使是远景的三座山峰,也有着远近分明的层次。画中的三座山峰占全作画面超过二分之一,表现出华山的高耸壮阔。离观者视角最近的山峰以墨线展现山棱线,层层叠叠又进一步将线条往上推至山峰尖端,难以想象一座置于手持团扇之山峰的紧密层次竟有数层之多,而以石青于各棱线层次阴影处的点染更加强整体山峰层次感,山尖之锋利与山势之陡峭更因此展露无遗。位于画面中央上方的山峰,于三座山峰之中位于中景的位置,山体绝大部分已为云雾所遮盖,而山峰不断往上延伸,山尖亦已不在画心之内,不但展现出此山峰之高耸入云,也确立其为画中三座山峰之至高者。齐白石更特地以藤黄描绘此峰之大面积山壁,表现出模拟实地华山景致般的土石质感,以及宛如刀削般山壁的视觉效果。画中最左侧的远景山峰,紧邻中央的至高峰,趋近山峰尖端之处云雾缭绕,而山尖已逼近画心边缘。这样的布局不但利用远景山峰的衬托更显中央至高峰的不可企及,也让画面整体山势更充满张力及压迫感。而在画中三座山峰平滑无明显植被的山壁,与《华山图》画面中景左侧繁盛的树林相映对照之下,华山之苍凉与气势跃然纸上。
然而,在齐白石的《华山图》中,并不仅仅有着气势滂沱的华山,也有着花木扶疏的楼阁近景。两相映照衬托之下,华山之高大险峻更表露无遗,而楼阁的存在也似乎更显渺小。然而,楼阁之中,两男子相对而坐,似是相谈甚欢,而楼阁之外,花木繁盛,整体情景予人一种如世外桃源般的闲适感,对比远方险要的华山,在同画面之中反而形成一种冲突的美感。而环绕楼阁之树木,虽高大茂密,高度甚至超越了高达两层的楼阁,但若以楼阁中二人的视角观之,则会惊喜地发现高树并未阻挡他们观华山之视线。因此,《华山图》中的近景楼阁与中景、远景之华山,虽看似两个不相连的世界,却实在地有着联系。若依齐白石自述所言,当时他观华山为登楼之上而后观之,由此推断,画中之近景楼阁极有可能就是他观华山时所登之楼,而齐白石也极可能将自身入画,化身于画中楼阁上二人之一了。
齐白石所画之《华山图》尺幅虽小,却为其观华山时实地情景之忠实记录,不但为王履《华山图册》纪游山水、重视写生的精神之承继与呼应,而且他将此画作为送予胡沁园之礼物,于题跋写上“沁公夫子大人教”字样,更是借由此画作展现他从胡沁园处所学绘画之实践。正如齐白石于首度离开家乡,北上西安时所感:“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的画谱,造意布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没有根据的。”〔10〕齐白石正是将这份远游得来的体悟,以及希冀能将初见华山之感动情景与恩师分享的心意,完全地表现于《华山图》之中了。
二、与小巧团扇不相称的长篇题跋
虽然齐白石赠予胡沁园的《华山图》团扇为依照齐白石观华山之当日所绘之华山原图所缩写而成,但两图的题跋却截然不同。在华山原图之上,齐白石的题跋为:“余出西安,道过华阴县,登万岁楼看华山。至暮,点灯画图,图中桃花长约数十里。”〔11〕这段题跋内容与齐白石自述中所记载观华山的经历大致吻合,而根据此题跋,亦可推断出《华山原图》中有桃花连绵数十里的景象,而这也是在《华山图》的团扇画面中并未展现的山外美景。
此外,另有一首应属于齐白石《华山原图》之上,格式为七言绝句的题画诗:
仙人见我手曾摇,怪我尘情尚未消。
马上惯为山写照,三峰如削笔如刀。〔12〕
现今虽无法得知齐白石之华山原图全貌,但根据上述题画诗,可以想见画中正如《华山图》团扇般,有三座山势陡峻的华山山峰为主景。齐白石的画家视角构成了这首题画诗的主体,首两句“仙人见我手曾摇,怪我尘情尚未消”即以诙谐的口吻,不但点出了华山的道教传说,更道出了齐白石当时的心境。而“马上惯为山写照”则道出齐白石远游时的作画习惯,并符合自述中所述于观华山之当晚即绘成《华山原图》。“三峰如削”描绘出画中华山山峰正如刀削般,而“笔如刀”则带入齐白石的作画场景视角,画家所持之画笔即为最佳利器,正如同刀一般将画中山峰削成了自己设定的模样。
由于《华山图》团扇为依照《华山原图》缩写而成,可想见《华山原图》尺幅应较团扇大上许多。然而,《华山原图》的题画诗却为七言绝句,与《华山图》团扇上的题画诗篇幅明显差距甚大。在《华山图》之上,齐白石的题跋洋洋洒洒超过80字,全文以流畅的行书一气呵成。以齐白石此一时期的扇面作品而言,此题跋篇幅之长不但为仅见,内容更包含了一首七言律诗:
看山须上最高楼,胜地曾经且莫愁。
碑石火残存五岳,〔13〕树名人识过青牛。
日晴合掌输山色,云近黄河学水流。
归卧南衡对图画,刊文还笑梦中游。
重过华山上□□阁,画其图并题□□呈沁公夫子大人教。门下齐璜。
齐白石《华山图》上题画诗共八句56字,押平声尤韵,形式工整且首句亦入韵,为七言律诗中的正格。在此画中采用体裁严格的七言律诗作为题跋,除了展现齐白石在诗词造诣上所受到唐宋名家如杜甫的影响〔14〕,更象征着齐白石对于送给胡沁园之画作的看重。此诗依照律诗格式可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个部分,于各自的位置以不同视角引领观者走进齐白石所见所感之华山,以下即分别论述之:
1.看山须上最高楼,胜地曾经且莫愁。
根据齐白石自述,齐白石初见华山乃为途经华阴县、登上万岁楼时所观之。然而,陕西华阴县并无万岁楼存在的相关记载,〔15〕若依题跋中所言“看山须上最高楼”则知齐白石所登之万岁楼具有一定的高度,但如此高楼却找不着曾经存在的记叙文字,若非此楼极不具知名度或记载价值而因此不存于史料之中,则亦有可能是楼名的误植了。
在《华山图》题画律诗首句,齐白石即开宗明义地以“看山须上最高楼”
记录下他观华山之地点与当时之情景,并引领观者进入作画者齐白石之视角。齐白石巧妙地不直接以言词形容华山之高峻,而是以“最高楼”的修辞来对比映衬出华山之高大,正如画作中以楼阁与华山山峰相呼应对照,更加展现出山峰之高耸,也让观者更能以诗入画,仿佛身临其境。而第二句“胜地曾经且莫愁”短短七字,即将被传奇故事围绕、受到无数诗歌画作歌咏描绘的华山之过往的辉煌表露无遗。值得探究的是,“莫愁”二字在此处的使用,不但能感受到齐白石意欲表现的情感,更让华山仿佛拟人般,不但增添了几分情绪,甚至带有些许女性化的色彩。
2.碑石火残存五岳,树名人识过青牛。
紧接在“胜地曾经且莫愁”之后,齐白石节奏明快地以颔联“碑石火残
存五岳,树名人识过青牛”带出了华山之所以作为胜地的重要历史典故,并点出华山乃五岳之一。华山最负盛名之碑当属《西岳华山庙碑》,而碑文之内则引用了《周礼职方氏》《春秋》《祀典》《礼记》论述华山作为西岳的重要性与祭祀的传统。〔16〕此碑建于东汉,原位于西岳庙中,但原碑已因地震而毁于明代嘉靖年间,现存之《汉西岳华庙碑》则为清嘉庆年间由阮元依照所谓四明本碑帖请石匠吴国宝重新刻制而成。〔17〕而齐白石于1889年拜胡沁园为师之后,行书即学习何绍基的字体,而于1902年结识樊樊山之后,则因得见金农楷书而学习之〔18〕,而这两位齐白石在书法上的老师,均曾临摹学习《西岳华山庙碑》之上的隶书。〔19〕
而关于“碑石火残存五岳”此句中所指之碑,另有一可能为唐玄宗曾于华山所立之碑,高五十余尺。〔20〕传说此碑于黄巢之乱时,遭黄巢起义军所烧毁,现仅余残字碑。〔21〕根据题跋诗中的“火残”二字,似乎此碑之经历与题跋所述典故更为相符。而“碑石火残存五岳”此句也带出了华山经历朝代更迭的沧桑流转,而接续于“胜地曾经且莫愁”之后,两句互相呼应却又互相对照之下,更让华山的曾经辉煌与蒙受劫难的遭遇产生对比效果,令人读来不胜唏嘘。
在以“碑石火残存五岳”点出华山之碑及位居五岳之名号后,齐白石紧接着即以“树名人识过青牛”带出华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典故。华山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而青牛则为传说中太上老君的坐骑,亦经常作为其象征。华山之上有一树因相传曾系过老子所骑之青牛,而得名“青牛树”。此树因此名声大噪,吸引无数游人朝圣。“树名人识过青牛”所描述者正为此树。
然而,考虑到齐白石与华山之相见乃远观华山,并未登华山,甚或入华山,在与华山有一定距离的情形下,齐白石虽于画作中将所见之华山忠实呈现与记录,但在题画诗中述及华山过往辉煌历史时,也仅能选择以未曾亲眼所见之华山石碑以及青牛树等此类与华山相关之名胜,作为华山之所以成为胜地之象征。而这段仿佛神游华山般的描写,也是《华山图》题画诗中齐白石唯一未曾实地经历的一段文字了。
3.日晴合掌输山色,云近黄河学水流。
在以短短两句题跋共14字,即重点述说了华山的历史、传说及重要性之后,齐白石则话锋一转,接着在题画诗的颈联中,赞叹华山之自然美景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日晴合掌输山色”描绘出华山景致壮阔之美及格局之大,以及对于华山之美的赞叹。而“云近黄河学水流”不但点出了华山地理位置毗邻黄河的特点,更呼应《华山图》中云雾袅袅、缭绕着山峰的画面。若由观者视角而言,观《华山图》并读着这句题跋,就能想见山峰上的云雾,仿佛和黄河十分靠近的视觉效果,以至于云雾看起来就如同黄河水流一般。
不同于先前颔联“碑石火残存五岳,树名人识过青牛”所描述为齐白石未亲眼所见之华山史迹,乃属于架空描写视角,表达了齐白石见华山时思古之幽情,颈联中的“日晴合掌输山色,云近黄河学水流”描写的则是齐白石亲眼所见,并且为以远观者角度视之的过客视角,在时序上也代表了观华山、作此题跋之当下。作为题画诗的第三句至第六句,同时也是此诗最中心的内容,齐白石巧妙地运用了华山的历史名胜以及当下所见之华山美景,时光流转、昔今对比之余,更将他眼中华山的前世今生完整呈现。
4.归卧南衡对图画,刊文还笑梦中游。
从齐白石观华山当下之此情此景,到齐白石眼中华山的今昔对比,题画诗最后的尾联“归卧南衡对图画,刊文还笑梦中游”则将诗中的视角时空进行了第四次移转。“归卧南衡对图画”中之“南衡”应指南岳衡山,而衡山正位于齐白石的家乡湖南。衡山与华山同属五岳,而衡山不但为道教及佛教之名山,齐白石的借山吟馆也位于衡山之下。齐白石观华山之后,回到湖南家乡,方应胡沁园之要求画成《华山图》,并书写此题跋。而在题画诗的尾联中,齐白石不但将诗中的时间点转移至回到家乡、与胡沁园同在的此刻,也将诗中的空间移转至了湖南衡山。齐白石正是巧妙利用华山与衡山之间的同构型,作为题画诗中时空转移的连接点,让观者视角随着齐白石一起回到了他的家乡湖南,却丝毫未感突兀。
“归卧南衡”不只将诗中时空转移回到了齐白石的家乡湖南,更隐含了齐白石此次远游归来对家乡的思慕,以及回到家乡之后仿佛归隐生活一般的安适自在,而“对图画”则将他把《华山原图》缩写于《华山图》团扇之事确实记录。作为《华山图》之题画诗,此句不但交代了作此画之真实时间点,更说明了此画之由来。在齐白石大部分的画作中,有关于画作由来常以记叙性文字表现,题画诗则大多为作画时之感悟,且以绝句形式居多。齐白石在此选择将画作之由来融入题画诗之中,并采用严谨的七言律诗,不仅将胡沁园视角带入题跋之中,更足证齐白石相当看重赠予胡沁园之《华山图》以及在题画诗中之用心。
“刊文还笑梦中游”一句,在此则可能有两层含义。若由上句即入诗画的胡沁园视角而言,整体的气氛则转为诙谐,仿佛述说着当胡沁园看着这题画诗与《华山图》时,因着诗中数度的时空变化佐以云雾缭绕的华山,也许会笑谈齐白石此次华山之行也许是在梦中,而并非真实经历。此外,“刊文”所指乃科举时代的八股文,或许可以联结到齐白石于自述中提及首次出门远游,在西安之时、观华山之前,被张仲飏、樊樊山、夏午贻等人劝说走入官场仕途,齐白石却一再推辞婉拒的经历。〔22〕当时齐白石曾自表心迹不愿走入不适合自己的官场,只愿专心地做个卖画为生的画家。只是对于向往谋求个一官半职,抑或是以此求财之人而言,说不定也在暗地嘲笑着齐白石的一意孤行吧!
三、结语
在齐白石对自我成就的评价中,他认为自己是“诗第一,治印第二,绘画第三,写字是第四”〔23〕,表现在《华山图》上,齐白石的题画诗四联即经历四度不同的时空场景移转,不但论及华山今昔,自明心志,更将胡沁园视角囊括入题跋之中,在在可见他诗文的造诣以及对于以此图赠予恩师胡沁园的用心。
时至今日,齐白石的《华山原图》虽已不复得见,但根据以及據流傳的題跋及詩文牛樹」,而流传的题跋,以及他赠与胡沁园的《华山图》团扇,依然可得知他初见华山之感动以及当时欲记录下的华山景致。借由观《华山图》,齐白石首度远游、得见华山的情景仿佛重现,而这也是齐白石在远游之后,理解了师自然、重视写生与画谱中山水画作联结,并内化为自身绘画风格的实践,更是他早期诗文造诣淋漓尽致的最佳展现。
图3 齐白石 芦雁图 24.3cm×24.3cm 绢本设色 1903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4 齐白石 花卉蟋蟀 24.2cm×24.2cm 绢本设色 1903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