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用“拉大旗”方式对少儿美术进行摧残
2018-12-03王家春
王家春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看到了一则新闻“以国家美术力量,推动少儿美育发展”,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谁有这个权利,谁有这个能力,来搬动“国家”这个沉甸甸的字眼,动用“国家美术力量”来做一件扼杀少儿美术积极性和美术创造性的事。在艺术界乱象丛生、以利为首的当下,很多画家甚至占据国家重要美术地位的画家,脑子里装的不是生活,不是人民,而是名和利的情况下,不去带头引领美术创作的风尚,改变美术创作的乱象,而去对美术创作仅存的一块干净的创作圣地—少儿美术创作下手,究竟是为了什么?是真的为少儿美术的发展?还是为了欺世盗名,寻求另一种名利?
想起了当下风生水起的少儿美术创作考级,也是某研究所以“国家”的名义,将儿童画定为1—5级,并在全国设立考区办公室和下属工作站,遍地开花的考级培训机构,巧立各种名目进行收费,把本应是培养儿童美的能力的素质教育,硬生生地拉成了一门生意,成了个别人谋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这两者何其相似,干净纯洁的少儿美术创作,在“大人”们的评判下无可奈何,将会失去它独有的天真和纯洁。
少儿是天生的绘画天才,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用天真无邪的眼睛和心灵去感知他们心中的美,并用自己独特的笔墨造型语言进行表现,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流露,是用并不熟练的笔墨稚趣地呈现心中的美好。而这样的境界,正是那些艺术大师们终生追求的目标:怕熟不怕生,质朴敦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以,毕加索在观看了一个儿童绘画展览时说“这些儿童真是绘画的天才啊!我很年轻的时候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逼真,但我一辈子都在向儿童学习”;齐白石也用儿童般的心态观察田间、低头、房前、屋后的小精灵,创立了独有的“齐家”草虫花鸟,以生活中的小虫小草入画,别开生面;马蒂斯更是从自己小女儿的绘画中汲取灵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野兽派”画风;天津著名老画家刘荫祥先生,自己办了个儿童绘画班,他从儿童绘画中发现了更多美的视角,感叹道:“童师我?还是我师童?是儿童以我为老师呢?还是我以儿童为老师?”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我们成年人由于受世俗功利的影响,想达到少儿绘画那样纯洁美好的心灵状态,是一件非常难的过程。在这样的状态下,由一群缺少少儿绘画纯洁性的评委们,对儿童绘画进行评级、评奖,我想问,你们有这个资格吗?
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徐里先生说了一句实话,他说:“少儿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表现力、审美力、创造力,你们不要去告诉孩子画得真不真、像不像、好不好,更不要从你们的角度对孩子的绘画进行评价,那不是你们的事,你们一定要鼓励孩子,千万不要提出批评!”
最近几年,我帮助了一些家长纠正了对少儿美术教育的一些偏见,基本理念与徐里先生相同,并在陕西美术博物馆进行过一场关于少儿绘画的专题讲座。可以说,少儿喜欢绘画是少儿的一种天性,他们通过绘画来与这个世界交流,他们画的妈妈往往头很大,在大人看来比例不对,但在他们的心中,那是对的,因为他们最关注的是妈妈的脸,在他们的心中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便会不自觉地进行夸张,这正是艺术的有趣之处。如果大人硬性让其纠正,只是伤害孩子自我观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积极性。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不喜欢画画。可以肯定地说,责任一定在家长,如果追索源头,一定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在墙上、地上乱涂鸦,弄脏了墙面,受到了大人的呵斥而形成的后果。
少儿绘画是孩子们的天性,那是他们愉悦心情、启迪智力的一种游戏,大人过多地干预和干涉,只能产生不良的后果:
扼杀了少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然要评奖,而且是全国范围的奖项,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没有标准,你就无法显示出公平公正。而正是这所谓的公平公正,让本来应是千花万花竞相开放的少儿绘画,趋向了评奖的一个标准,最终,使千花万花开成了几朵小花。
伤害了少儿绘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个朋友,小女儿特别爱画画,听说要去上少儿绘画班,比谁都积极,但是学了一个星期后,再也不想去了,在家也失去了绘画的兴趣。找到了我,我告诉她:你备点礼物,去看望一下她的绘画老师。只提一个要求,并做一个保证。要求是:孩子画成什么,请老师都夸;保证是:不管孩子学成啥样,她都会感恩老师,不会埋怨老师教不好。于是她便照着我说的去做了,还真有效果,几天以后,孩子一回家就跟妈妈说:“老师表扬我了。”于是孩子又恢复了爱画画的天性。现在很多少儿美术机构,为了迎合家长的虚荣,让孩子画出家长认为好看的作品,不惜牺牲孩子的原创力,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评比。得奖的毕竟是少数,不得奖的孩子表面上看,画得也比任其个性时“好看”多了,但根子上是毁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
引发了少儿绘画的功利心和虚荣心的滋长。少儿绘画,本质上是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素质教育,重点不在绘画,而在开发少儿的智力和情商,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热爱世界的综合能力。这本来是一件愉快的艺术体验,而一旦评奖和评级,把愉快的艺术体验变成了技能的竞赛。可以这样说,少儿时期学习到的绘画技巧,长大以后十有八九是没用的东西,因为技巧产生的土壤不同,离开了纯洁的思想土壤,这些技巧只能从头再来。而正是这种用处不大的技巧,让孩子看到了深藏其中的名利及虚荣,为了获奖,必然会抛开自己原来的艺术感觉,有意无意地向评委们和大人们的标准靠近。小小的荣誉是一种鼓励,而规格太高、荣誉太大,对少儿那些小小的心灵,得到的恐怕不是鼓励,而是戴着“美好光环”的伤害了。
千万不敢动不动就以“国家”的力量来说话了,要想让少儿美术健康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道法自然”,让少儿随性按照自己的艺术感觉,去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任何以大人们的评判标准去约束孩子的绘画,都是一种与儿童天性不符的非科学行为,长期这样下去,得利的是个别人,坑的是孩子的爹、大人的娃、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