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院校与高校体育院系部硕士学科发展差异化研究*
2018-12-03张恒波杜光友李新煜陈昌祥王金林
张恒波 杜光友 李新煜 陈昌祥 王金林
体育专业院校与高校体育院系部硕士学科发展差异化研究*
张恒波 杜光友 李新煜 陈昌祥 王金林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运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体育专业院校、师范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调查,探讨其综合化发展趋势,分析其专业趋同化发展成因,阐述其培养条件优劣的差异化,并从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学科等层面提出优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单科性;多科性;综合化;趋同化;差异化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化,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单位逐步形成了体育专业院校、师范类高校及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类高校共同培养,尤其是一些“985”“211”高校的体育院系、公共体育部等纷纷加入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发展迅速。这些高校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条件如何,培养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差异,未来如何发展?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6-2017年具有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培养资格的119所普通高校为对象。
1.2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面对面、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访谈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7体育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大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1所师范性高校;对苏州大学、河南大学、清华大学、山西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11所综合性大学中从事体育教育和管理的工作人员29名。按照社会学调查研究规范设计问卷并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针对不同类别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教学条件优劣势等实际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9份,收回问卷97份,回收率达到81.5%,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为83.5%。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科性院校体育综合化与多科性高校体育的单一化趋势
2.1.1单科性院校体育的综合化趋势
依据我国高校分类基本标准及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普通高校可以分为单科性、多科性和综合性三类(见表1)。
单科体育高校的非体育类专业在学科门类设置中比例较高:如北京体育大学非体育类专业6个占总数的50%,上海体育学院非类专业8个占总数的57.1%,武汉体育学院非类专业7个占总数的50%,成都体育学院非类专业10个占总数的66.7%,西安体育学院非类专业11个占总数的73.3%,沈阳体育学院非类专业8个占总数的53.3%,天津体育学院非类专业8个占总数的53.5%,山东体育学院非类专业10个占总数的55.6%,广州体育学院非类专业6个占总数的46.2%,哈尔滨体育学院非类专业5个占总数的41.7%[2]。据1999年《中国高等体育院校/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概览》记载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当年的非体育类专业所占总专业比值仅为16.7%、33.3%、33.3%、25%。不难发现单科性体育高校的非体育学类学科门类比重明显增加。
表1 专门性与多科性高校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定量调查
学科门类多少研究生层次本科生层次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学科门类一级学科 单科性高校专门性一般3-6 个不超过11 个不超过 5 个不超过 11 个 多科性高校多科性3个以上11个以上6 个以上11 个以上 综合性8 个以上35个以上6 个以上28 个以上
从学科门类总体设置看,我国1所体育大学和13所体育学院在学科门类的设置上(见表2),单科体育院校设置的学科门类中3-5大学科门类的急剧增多,尤其是成都体育学院和山东体育学院的学科门类已达到6个,多科性发展势头迅猛,向综合性高校发展日趋接近,综合化发展态势较为明显。
表2 我国体育单科院校学科门类设置综合化发展历程
1993年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 6大学科门类及以上n00022 %00014.2814.28 3-5大学科门类n1591011 %7.1435.7164.2971.4378.57 2大学科门类及以下n139521 %92.864.2935.7114.297.14
2.1.2多科性高校的体育学单一化
表3 具有体育学科高等教育授予权的师范类、综合类高校学科门类(单位:所)
类别11个10个9个8个7个6个5个4个3个2个1个 师范类高校651583002000 综合类高校17149119600000
将119所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中的39所师范类高校和66所综合类高校的学科门类开设数量进行统计(见表3),发现他们的学科门类一般都在6个以上,达到多科性院校或综合性高校的学科门类要求。统计发现,这些多科性高校或综合类高校在体育学科专业设置显现出单一化现象。对师范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的体育学硕士培养层次学科专业统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4大专业齐全的师范类高校有13所,占该类的33.3%;综合类高校有7所,占该类的10.6%;这说明在师范类和综合类高校同时开设体育学4大学科专业的学校所占比重不高,与向综合化迈进的单科体育院校还有较大差距。师范类高校中92.3%高校开设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69.2%高校开设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综合类高校中以体育院系培养体育硕士的55.3%只招收1个学科专业,综合类高校中以公体部培养体育硕士的82.1%高校只招收1个学科专业,综合类有71.2%高校开设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这说明多科性高校在体育学硕士培养专业设置上学科专业数量单一化,以1个学科专业为主体;在学科专业选择上单一化,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首选,以体育认为社会学专业为辅选,大多数规避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从研究方向看,将4大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进行累计,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累计次数达到569次,占总次数的50.9%;体育人文社会学累计次数为281,占总次数的25.1%;运动人体科学占总次数的13.7%,民族传统体育学占总次数的10.3%;研究方向偏重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单一化倾向明显。
可见,多科性高校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其学科专业设置、研究方向设置具有单一化偏重现象,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专业设置趋同,研究方向的近似,体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结果趋同,向同质化方向发展。
2.2 单科性与多科性高校体育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趋同化
单科体育高校、师范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在学科专业基本概况见表4,研究方向基本概况见表5。
表4 我国不同类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高校学科专业简况(单位:所)
类别体育人文社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招4个学科专业招3个学科专业招2个学科专业招1个学科专业 单科体育院校14所1313141110310 师范类院校39所271637181341012 综合类38所(体育院系)1682711511121 综合类28所(公体部等)10420322123
表5 2017年三类体育硕士招生高校研究方向(单位:次)
类 别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单科体育院校14所916923732 师范类院校39所1065416842 综合类38所(体育院系)552210935 综合类28所(公体部等)298536
资料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7年硕士招生目录整理
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师范类和综合类中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实力较强的高校就趋同于单科院校追求4大专业齐全,实力较弱的高校就趋同于开设体育教育训练或体育人文社会学,尽量回避运动人体科学或民族传统体育学;在研究方向上趋同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理论研究和单项研究,其次是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在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领域的实践研究和系统研究上关注不够。
将现有119所具有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的学科专业进行统计如表6,而不同类别高校与11个不同学科门类的关系见图1。
表6 不同类别高校学科门类差异表(单位:所)
类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单科071141301010313 师范292633333331323112829 综合4552616061406161263856
图1 119所不同类别高校11大学科门类分布雷达图
从图1看出,单科性体育高校只涉及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医学,其中教育学和管理学是核心;师范类高校11大学科门类均有涉猎,在农学、医学比较薄弱,而其他9大门类几乎一致性发展同步性较强;综合类高校在农学、医学、历史学、哲学等门类较为薄弱,优势学科主要是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等;三类高校在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学科门类具有将强的一致性,而师范类和综合类还在法学、工学学科门类上
有着密切的统一性,单科体育院校可以探索性设置体育法学领域的专业,而在医学上可以和综合类高校或者医学单科院校合作逐步壮大运动人体科学。出现这种趋同化的原因,从社会强迫性机制看,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代表政府制定体育学科的专业目录,政府对体育单科院校和其他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具有刚性指令的特权,学校发展要实现教育主管部门的任务才能获得财政支持;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来看,体育单科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体育学科发展的评估与其他高校的评估没有专业区分,体育学科发展需要迎合主管部门的考评,在办学中不知不觉的放弃了自身的体育特色和个性;所以说专业发展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强迫性机制导致的。从社会的模仿机制看,体育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同化是体育单科院校、师范性和综合性院校之间体育学科发展的相互模仿的结果。
2.3 单科性与多科性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差异化
2.3.1教育质量差异
依据邱均平教授课题组2006-2017年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价的评估结果,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招生单位体育学综合教育评估结果如表7,体育学4大学科专业教育质量评价如表8。
表7 2006-2017年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单位:所)
项目2006-2007年度(118)2007-2008年度(118)2008-2009年度(118) A+AB+BCA+AB+BCA+AB+BC 单634005530054400 师0101778011131331121665 综051428160220222102152919 项目2009-2010年度(119)2010-2011年度(119)2014-2015 2017-2018年度(119) 5★4★3★2★0★5★4★3★2★0★5★4★-5★4★ 单553003550035-45 师1101595381310638-45 综031826190518251804-2619
表8 2006-2017年我国体育学研究生4大专业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单位:所)
专业名称项目2006-2007年度[4]2007-2008年度[5]2008-2009年度[6] A+AB+BCA+AB+BCA+AB+BC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单252213522034320 师141174031174051082 综016128017109017109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单235121361225312 师034520346101652 综002540024500254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单452114540044410 师1616971712181171399 综041220120314121904132021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单133101321112302 师004410034201242 综012340133301531 专业名称项目2009-2010年度[7]2010-2011年度[8]2014-2015[9]2017-2018年度[10] 5★4★3★2★0★5★4★3★2★0★5★4★-5★4★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单251412530323-32 师1411911569516-35 综01998011111603-03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单226212045323-24 师056510647015-14 综001670161602-02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单435104252035-54 师081399071211719-010 综141220211613171312-02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单224232224332-33 师014830354406-05 综045230265201-02
表9 不同学校教育质量等级的11年平均百分比(单位:%)
质量等级5★4★3★2★0★ 单科体育高校32.132.128.68.20 师范类高校3.425.234.722.614.1 综合类高校05.925.340.428.4
将表7中的同一类高校中同一教育质量等级的学校数量相加然后求得11年的平均数,除以同一类型学校的总数求得同类型学校同等级质量的平均百分比,见表9;将表8中的数据换算成11年平均百分比得到表10。从表9看出,单科体育院校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师范类体育院系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类(体育院系、公共体育教学部、人文教育学院等)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依次降低。从表10看出,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单科体育院校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教育质量最强,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次之且该专业4★和3★所占比重已达到52.4%,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大致相当但总体实力偏弱;师范类院校中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最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次之,但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中4★和3★所占比重已超过60%,故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综合类院校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略有突出,所占比重远远落后于师范类院校,与单科院校相比差距更大,但其民族传统体育学中4★和3★所占比重几乎达到50%,故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表10 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教育质量等级11年平均百分比(单位:%)
质量等级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单师综单师综单师综单师综 5★15.53.1011.91.2026.21.71.410.31.30 4★35.715.43.417.926.23.029.817.98.217.910.714.7 3★16.734.628.734.534.524.228.633.827.324.428.034.7 2★13.129.630.016.727.433.314.229.131.214.138.728.0 0★19.017.337.919.010.739.51.217.531.933.321.322.6
表11 不同类别高校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差异
高校类别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十五期间十一五期间十五期间十一五期间十五期间十一五期间 单科5项11项18项10项14项13项 师范1项4项2项10项12项6项 综合2项5项7项9项9项11项
表12 不同类别高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差异
年份单科体育院校师范类高校综合类高校其他单位 2017年36项41项79项2项 2012年33项28项33项2项 2008年19项15项21项0项
表13 不同类别高校高层次高标准的办学核心指标的差异
高校类别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流动站教育部人文研究基地 综合240个191个606个83个 师范26个5个93个17个 单科4个0个1个0
2.3.2科研条件的差异
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及相关高校网站主页资料统计,单科性体育院校、师范类和综合类高校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存在差距。
2.3.3单科性体育高校优劣势分析
单科性体育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师资队伍壮大。据统计, 14所体育院校现有教职工总人数9876人,与39所师范类院校体育院系教职工总数2301人及综合类高校体育院系部教职工人数2838人比较,占比达65.7%。(2)体育技能性成绩显著。不完全统计,14所体育院校国家培养了绝大多数一级运动员、国际健将、国际裁判、国家级教练。(3)体育领域中科研论文影响因子较高。(4)体育专业图书、期刊资源丰富。(5)体育场馆资源较为丰富。(6)体育竞技性特色突出。(7)以北京体育大学为龙头的“211”重点建设体育单科高校在国际体育同类院校中认同度高。不过单科体育高校在学科门类综合化发展程度、人文社科基础学科图书资源、学校综合影响声誉等方面还需倾注性发展。
2.3.4师范性高校体育院系硕士研究生培养优劣势分析
师范性高校相对体育单科高校,在学科门类要远多于单科体育高校,属于多科性高校的一部分,在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上存在以下优势:(1)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注重哲学、文学等基础学科多科并举的优势。(2)师范特色是质量、是水平、是生命,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是师范院校的根本之所在,是与体育教育紧密结合的天然载体,固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具有较强优势。(3)图书期刊资源丰富,体育相关图书资料也较为丰富。(4)体育场馆资源也因师范性较为丰富。(5)具有较为完备的、独立的体育院系作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主体机构。(6)体育的教育性特色突出[11]。
2.3.5“985”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研究生培养优劣势分析
在我国“985”高校中有24所具备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还具有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有12所高校是体育院系培养硕士研究生,有12所是公共体育部培养硕士研究生。“985”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一股重要力量,源于其以下优势:(1)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区域优势明显、有利于进行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2)具有国际交流的优势平台,有利于互访交流,合作创新。(3)学校国内外影响大,有利于科研项目的获得,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较多。(4)学校整体研究经费投入大、科技论文质量高,科研氛围较好。(5)科学研究性特色在体育领域有所体现。但在体育研究生培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1)体育科研资源较差。其公共体育部门的高职称师资人员数量少、学历偏低,缺乏体育学类专业图书、期刊、杂志、报刊等资源。(2)体育科研氛围缺失。(3)体育专业教育经历缺乏。(4)体育学科缺乏国际影响力。985高校其它学科在国际科研杂志发文大量增多,但体育类的文章极少,也极少举办国际体育科研报告会或参与国际体育科研会议[12]。(5)从公共体育部招收的研究生来源看,大多数都是本校体育部的职工或附近高校的在职体育教师,应届大学生来源极少,生源的持续性有待考量。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近10年的评价结果看,单科体育院校教育质量虽然依然领先,但领先势头在减弱,体育专业特色化在衰退。由于社会强迫机制和模仿机制的影响,我国单科体育院校具有综合化发展趋势,师范类和综合类体育学科发展具有单一化发展趋势,综合化和单一化促使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具有趋同化和同质化的弊端。单科体育院校、师范类院校体育院系和综合类院校公共体育部在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具有各自学科的优势,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质量差异,需要看到自身优势,规避劣势,避免同质化的加剧,突出与学校特色相符的体育学科专业特色。单科院校体育学专业特色化的衰退需高度重视。
3.2 建议
教育管理部门要合理规划授予点的区域数量、学科分布、专业特色;学校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严准出标准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要加大社会组织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力度和监督措施,并将社会市场需求的前沿动态信息及时反馈学校,让学校提高与市场的联系;要建立体育学科发展整体规划,建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规范,建立健全体育学科行业评价体系。通过四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使体育学研究生的內适性需求与社会环境的外适性需求统一,质量大幅提高。需要正确审视体育学科的特色,要让体育学科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要使体育学科具有人无我有的专业独特性,要具有人有我强的优质性,要具有人强我新的发展性,要具有人新我奇的导向性,要具有历史沉淀的基础性,要具有不可磨灭的稳定性。
[1]潘黎,刘元芳.基于学科、专业布局的我国普通高校分类的定量研究[J].评价与预测,2006,8:157.
[2]李斌琴,卢志成.我国单科性院校综合化及专业设置趋同的新制度主义解析-----以体育院校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1,4:76-80.
[3]俞俏燕.中国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7:37-38.
[4]邱均平课题组.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1-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93.
[5]邱均平等编著.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6-200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9:93.
[6]邱均平等编著.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7-200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98-99.
[7]邱均平等编著.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8-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112-113.
[8]邱均平等编著.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9-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114.
[9]邱均平等编著.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2015[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9:84-85.
[10]邱均平等编著.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17-201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8:93-94.
[11]黄浩军.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体育院校的目标定位与发展对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1-3.
[12]孙麒麟.基于波士顿矩阵管理对我国985高校体育学研究生科研环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0:9-12.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s and the Sports Department of Multidisciplinary University
ZHANG Hengbo, etal.
(Yangtze University, Jinzhou 434023, Hubei, China)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审视与探究》(课题编号:17YJA890004)。
张恒波(1977—),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