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班级层面构建大学生心理疏导模式
2018-12-01张岩青胡秀敏
张岩青 胡秀敏
摘 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再次强调了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基于此,总结从事辅导员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结合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疏导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在班级这个基层层面上的大学生心理疏导模式,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好第一粒扣子”,提高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
关键词: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9-0098-03
2016年12月7—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1]。《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2]立足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现全面心理育人,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核心之一。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极易出现心理问题、道德困惑和精神危机的时期。因此,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心理疏导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班级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基层组织和基本单位,是开展心理疏导的主阵地。作为高校辅导员,基于班级层面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疏导模式的特殊指向性与当前高校心理疏导现状 本文所指的心理疏导有其特殊的指向性:它有别于心理学和医学上的心理疏导的概念,是基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疏导模式,笔者将其概括为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理论,通过言语的沟通技巧进行“梳理、泄压、引导”,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是治疗心理疾病和提升思想境界的一种方法,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基本方法[3]。
(一)疏导遵循的原则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不仅应遵循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更要遵守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手段与形式上基本依赖高校内部的医疗与咨询系统的纯专业机构的作用,多限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的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对普查结果的理论分析,而缺乏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另外,高校心理咨询体制建设虽有较大改观,但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主动前往心理咨询室求助的意识淡薄、意愿不足,导致积存了大量需要心理疏导的大学生,为校园安全、大学生身心健康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二)疏导的对象具有整体性
大学生心理疏导不只是针对少数人群,更要面向全体大学生。高校心理疏导的对象除了存在心理问题的部分学生外,还包括有轻度心理问题的亚健康学生,以及全体大学生,是一种更加广泛的协助大学生自我调节的心理支持行为。高校心理疏导过程是全员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不排斥任何人和任何问题[4]。
(三)疏导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特殊性
大学生心理疏导队伍的主体是具有多重职业身份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士,尤其是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日常的心理疏导任务。疏导者与被疏导者虽然是一种平等的主体关系,但这种平等的主体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疏导者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更具有主导性[5]。辅导员的心理疏导能力和职业能力亟待提升,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针对辅导员心理疏导技能的合理培训机制,辅导员本身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还不足以应对学生的需求。
(四)疏导的目的具有针对性,更强调思想政治态度的转变
高校大学生心理疏导的任务是在妥善解决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核心在于引导,旨在纠正大学生群体中的种种非正确想法和观念,引导他们树立并巩固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疏导的效果必须体现在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另外,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疏导治疗效果和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尚未出台明确的疏导标准。由于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疏导的价值引导与思想教育性,使得治疗效果只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未解决其思想问题。
(五)疏导的切入点侧重于预防,更强調心理的自我转化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目标,偏向于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救助,而不是心理问题的及时预防和疏导。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崩溃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加强日常预防性疏导,帮助学生自我化解,自我疏导,自我提升,是疏导工作最有效的路径。
因此,了解和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疏导模式的不足,探索可操作性强的、符合高校办学任务要求和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疏导模式,已然是维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当务之急。
二、基于班级层面的大学生心理疏导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班级心理疏导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班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单位,承担着“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同时,班级文化可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力量,班级组织形式相对固定,且心理问题在群体动力下更为集中,在班级层面更容易被发觉,是顺利开展心理疏导的有效阵地。
班级中的重要成员——辅导员,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又是大学生心理疏导队伍的主体。辅导员接触学生最直接最频繁,最了解学生的实时心理状况,便于主动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因此,在班级群体层面上进行心理疏导,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在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促进其人格完善和发展的同时,还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与思想政治觉悟的共同提高。
鉴于此,在班级层面实施以辅导员为主导的心理疏导,既是可行与必要的,也是确保此项工作实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最基础的环节和最根本的保障。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班级心理疏导模式
1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度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B—P)的建档、筛查、回访反馈机制,可为班级有计划、有目的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提供科学依据。班级大学生心理档案应该包含学生的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和心理情况(Psychological situation)两方面的内容,要客观、综合地记录大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身体健康状况、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6]。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档案机制,可以动态地记录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为心理疏导工作提供诸多重要信息。根据心理档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环境,从而选择合适的心理疏导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引导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一,建档。建立班级B—P初始档案所需的资料,可通过新生信息的采集和心理健康普查获得,以做到一人一册。此后,可通过关注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动态,结合日常的心理普查、心理测评、约访谈心和规划总结等班级常态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状态并进行记录,进一步补充档案。
第二,筛查。辅导员要重点筛查有挂科、逃课现象、学习压力大、家庭贫困、交际障碍和情感问题的学生,并进行约访谈心,形成重点学生的B—P档案。
第三,回访及反馈。此环节旨在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例如笔者常采取在学期伊始收集学生的《学期总结与规划》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表现状况进行回访,从每个学生的总结与规划中了解其该阶段的思想心理状态,并认真记录入档。
2协同学生骨干力量,壮大班级心理疏导队伍
在组建班级心理疏导队伍时,一方面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在班级内部建设由大学生组成的准心理咨询师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型、复合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7]。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的心理疏导的独特性,对其实施主体之一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该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和扎实的政治理论素养;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多种心理疏导方法,使心理疏导的覆盖面更广、形式更多元化;第三,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真心真情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要拿出更多的时间、花更多的精力和学生们在一起,组织并参与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予以引导;第四,要在心理疏导中,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观点和行为进行价值引导,在心理疏导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班团干部、舍长在思想政治方面具有先进性,在班级活动中更能代表并维护学生的利益,是沟通学生与校院的桥梁,是班级心理疏导的骨干力量。可以鼓励他们考取三级心理咨询师,系统地学习掌握心理疏导的知识与技能。他们通过与辅导员和同学的有效沟通,关注同学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变化,可及时发现问题、反馈甚至解决问题。学生骨干向心理专业靠拢,就与辅导员共同组成了一支专业型、复合型的心理疏导队伍。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同辈教育和自我教育,从班级层面看,学生参与心理疏导是对自身成长模式的一种积极选择,各类学生骨干也是班级心理疏导队伍的重要力量。
3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疏导机制
良好的心理疏导工作,有益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辅导员要在班级形成线上、线下、班级、宿舍相互呼应的心理疏导模式。班级要建立一套切实有效、具体可行的心理疏导机制,把课堂教育、调查研究和心理疏导等工作有机结合,使心理疏导工作趋于常态化,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疏导的实施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采取多元化、个性化、体系化的心理疏导方法,比如:安排学生在空课时间找辅导员谈心;通过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拒绝不健康的思想观念的沾染;用环境的改变来疏导心理情绪,不局限在办公室或教室里,可以在网络上、公园中谈心,体现人文关怀和温暖;制定关心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心理素质发展的班级公约;还可将心理疏导课纳入课程体系,根据大学生心理规律和班级特色,编写班级内部教程和辅导用书,确保心理疏导操作的可行性和规范性。
4心理疏导要善于在班级主题活动中顺势而为
要通过一系列常规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心理疏导的载体和实践平台,开展各种学术性与艺术性兼容的品牌活动,更加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情趣和爱好,减少心理困惑的产生。
定期举行心理主题班会、素质拓展、学风讨论等形式的班級活动凝聚集体情感,并由学生自己进行策划,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宣传中;通过邀请专家或往届的优秀学长学姐做专题报告、进行经验交流、介绍专业发展前景等方式,稳定学生思想,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化解心理矛盾;通过在全班成员面前进行公开承诺的方式,促使每一名同学都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5心理疏导要善于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借力而为
面对以95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与新媒体结合,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重视“渗透式”隐性心理健康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运用,增强心理疏导的穿透力与实效性。高校辅导员要利用好E-mail、QQ、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正能量的文章,推荐具有时代感及教育性的好作品,营造出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促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使网络上的心理疏导对青年学生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五位一体”的班级大学生心理疏导模式,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外在要求;既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需要,也是辅导员工作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深刻认识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并深入研究其模式的建立与运行机制,才能够全方位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党和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新华网,2013-08-20.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02-27.
[3]解丽君,郝学武.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62—64.
[4]佘双好,宋增伟,梅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心理疏导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1—25.
[5]丁兆叶,王旭升,张利增.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使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1(5):63—64.
[6]刘青.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16.
[7]郑冬肖.心理疏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Abstract: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humanistic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 summarizes years experience of conduc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s a counselor,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f domestic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of class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scientificness, effectiveness and op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Key words:clas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責任编辑:陈 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