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生制:引领高校德育生活化新载体

2018-12-01卢秀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导生制高校德育

卢秀平

摘 要:随着新时代社会的变革和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大学生学习动力在退化,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导生制最初是为了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生多师少”的矛盾而出现的。基于高校德育的实际,从拓展和延伸導生制的德育功能和意义出发,将导生制运用到高校德育之中,分析导生制在高校德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导生制的德育实践模式,以期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导生制;高校;德育;德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9-0095-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然而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决定高校学生的学习多发生在课堂之外,这使得高校德育工作举步维艰。导生制始于19世纪初的英国,最初是为了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生多师少”的矛盾而产生的,在促进英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将导生制运用到现代高校德育中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探讨导生制在推进高校德育引领学生生活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此形成高校导生制德育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的现状与问题

1道德教育力度不足,德育行政化色彩浓重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道德教育不足,德育行政化色彩浓重。我国“德育”的外延最大,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在具体实施中,高校德育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高校设置的课程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占了较大比重,而涉及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法律基础课程,在课程实施上,这两门课程也合二为一了。虽然“两课”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并给予了学时和学分上的保障,但“两课”毕竟在高度上更多地突出了政治性、理论性,是对学生政治思想和价值观上的教育,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下降。另外,高校德育行政化之风也不容忽视。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是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行政指令展开的,强调服从与遵守,辅导员和班主任通常是开会多,走进学生少;政治思想教育多,道德教育少,出现德育工作忽视德育规律,依赖行政命令,重管理轻情感的现象[1]。这不但起不到道德教育的作用,还会引起学生对政治教育一定程度的反感。

2德育工作责权利分配不明,教师队伍结构不符合实际

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被清楚地定义在实现特定的课程目标和科研考核上。教师们为了应对教学、科研评估的严格考核,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尚无明确责权利划分的德育上。尤其是高校扩招后,大多数学校处于重教学轻学生事务管理的尴尬境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松散,甚至有“辱师”“弑师”等情况的出现。在机构设置上,许多高校没有独立的德育工作部门,认为德育工作是务虚,走走过场而已,在面对学校质量评估时只是拿些纸质材料应付检查。在德育队伍上,辅导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普遍扩招的现实中,师生比很难达到规定的要求。就算是按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辅导员往往是身兼多职,在这种以点对面的师生比状况下,辅导员也很难在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做好道德教育工作,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3德育工作脱离生活,德育成理论热谷,实践戈壁

一直以来,德育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热点,有关德育的期刊杂志层出不穷,设有德育板块的期刊更是数不胜数。检索中国期刊网,以德育为主题、关键词检索,论文数量浩如烟海,德育理论研究不可谓不热。然而德育实践如何呢?近年来关于学生失信、教师失德、学校失范等的报道此起彼伏,“我们的德育怎么了?”的呼声不绝于耳,“道德滑坡”的忧思日益加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教师参与学生生活频率变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对学生生活学习的管理和引导以点对面,对学生的情感关怀蜻蜓点水,德育工作已经脱离了实际,学生学习动力下滑。首先表现在德育内容上,高校德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与学生个体社会化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比重较小。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德育生活化提出了质疑,原因之一就是德育生活化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成了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和大大小小的会议,深入学生生活的德育实践并不多见。教育是教育者、学习者、学习过程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一个实践活动过程,而德育生活化实践上教育者通常处于缺位状态,道德教育更多地依靠个体的社会经验和个人体悟自我建构,德育生活化华而不实,难以取得实际效果。在德育考评方面,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难通过定性和定量考核来划分优良中差,而目前的德育考评主要参考指标是道德认知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对道德行为的关注不够,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

总的说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采用的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

二、导生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意义与功能

威尔伯特·J.麦肯齐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教学生,这样也能促进教者的发展[2]。这与“导生制”有着相同的见解。导生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渗透到高校管理中来。所谓导生制,是指一些学习优秀、能力出众的高年级本科生(最好是党员),在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指导下,协助教师对学生(以低年级学生为主)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教育引导工作的制度[3]。在导生制模式中,导生与普通学生的比例通常为1∶10,这样每个个体的发展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获得全方位的指导。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中,德育在这种小组氛围和教学相长中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在导生制模式中,学校工作部门也不再是以管理学生为主,而是针对各项事务,为学生提供服务,是一种“教学+管理=服务”式的体系。

毫无疑问,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从行政本位逐步转向学生本位,从重视预成和控制的科学管理模式转向人本化的管理模式,更多地支持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能动的生活实践。在导生制模式中,导生既是管理者,又是学生的榜样和重要他人,经常以一名同龄人或同辈者的身份参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能够近距离把握学生个性,以最快捷的速度掌握学生德育动态,引领学生生活。将导生制运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中,进一步开拓和创新德育教育功能,对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优化德育方法,提升德育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丰富德育工作内容

传统德育缺乏时代特色,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究其原因,是教育者不能深入学生生活,德育视角居高临下,存在假大空的现象。而导生特殊性的身份,比教师更容易接近学生,更能获悉和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追求,在德育工作中,有利于加强学生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的培养,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德育内容。导生制的实施,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之中,打破传统德育仅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导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经历现身说法,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应对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调动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2创新德育工作形式

传统的高校德育形式主要依靠“两课”的学习和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局限于道德认知层面,导生制的实施可以有效分担教师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压力,解决高校德育工作所遇到的复杂性与力量薄弱的问题,将德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导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拓宽了德育渠道,把道德教育范围加以扩展,由原来的教室延伸到生活社区、书院、寝室,在时空上覆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领域,全方位构建起德育工作网络,使德育工作更具平等性、开放性。而且导生通过带班,言传身教,可以增强德育的实践性,通过对道德现象的思考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的内在需要和选择。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导生制也实现了导生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带班的实践活动中,导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他们的社交范围不断扩大,且社交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导生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从中得以实现。

3优化德育工作方法

现在的大學生兴趣广泛、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思维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但普遍存在浮躁情绪,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管理,责任意识淡薄,这些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道德教育行政化色彩浓重,上级指导下级,在现实中,有些主管领导并不是德育方面的专家,这就导致学生个性特点被忽视,将德育工作化、行政化,“管”的多、“导”的不够,德育方法简单粗暴。在导生制模式下,导生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也是学生的亲密朋友和伙伴,能够做到教育、管理、服务的统一;导生本身也是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对学生的主体性容易把握,便于生生双向互动,并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榜样示范、自我教育、实践锻炼、情感陶冶等方法摆脱单纯道德说教,更有效地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导生制在高校德育的实践模式探索与思考

1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搭建德育生活化平台

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德育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学生个性的把握程度。导生作为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自身个性发展的了解,以及在时空上有着与低年级学生交流的便利,有利于引导、促进、规范低年级学生的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德育。以肇庆学院为例,该校积极探索研究大学生德育新模式,实施学生生活社区书院制,在书院管理中推行“导生制”,建立书院导生委员会,通过导生与学生的交往,将德育融入生活,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效应,德育工作成效显著,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使学生受到道德熏陶,将道德行为内化,提高自我道德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在德育生活化的作用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综合性人才。

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开展科研、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高校是学术创作和科研创新的基地,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高校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而忽视了学生这一群体。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以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指导学生的“导生制”创新了具有较大规模的项目制本科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发了本科生的科研、科技潜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从侧面证明了低年级学生的科研、科技创新潜力。导生作为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在1∶10左右的比例控制下使得导生能够较好地“因材施导”,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和科研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导生能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畏苦难、坚韧不拔的科研态度去感染人,做学生科研的模范、道德榜样;做杜绝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向不良之风宣战的榜样,为培养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在全国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同时,适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非常重大。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计划、准备、尝试,这是大学生探索自己职业志向的第一步,也是其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确定的开端。职业道德是社会对特定职业的人群提出的行为规范,是职业或行业内部特殊的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的学习应贯穿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在理论和实践上比较薄弱,职业道德更是容易被教育者所忽视。在导生制实施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导生与所指导的学生是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他们通过协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充实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过程中,把职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等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其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

道德教育应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个方面展开。德育不是脱离实际的说教,实践是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传统德育较多关注道德认知层面,囿于低师生比的现实,难以深入体验的学生道德情感,在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以及道德行为的塑造方面更是鞭长莫及。导生制能够弥补德育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当然导生制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将导生制与其他德育方法共同配合实施,才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引领大学生在奉献祖国和服务人民中实现远大理想和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5.

[2]麦肯齐.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高等院校教师的策略、研究和理论[M].徐辉,译.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9—141.

[3]丁云霞.导生制:历史发展与概念界定[J].理工高教研究,2010(2):39.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change in the new times and the diversified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weakening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more challenges in universities. Monitorial system was originally establish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so many students while teachers are not enough” in basic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first updates and extends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moral education of monitorial system, transplants the monitorial system into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alyse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monitorial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e modes of monitorial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monitorial system;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life-theory-based mor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陈 树)

猜你喜欢

导生制高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今天我当小老师”——基于导生制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大学新生导生制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