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
2018-12-01苏立
苏立
摘 要:获得感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产生的满足感,获得感作为微时代背景下教学质量评级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简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核心要素,并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主要障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提升路径,其中主要包括思政教学立足于学生的需求、以获得感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坚持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性三个方面。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9-0089-03
引言
获得感是指通过学习而得到的一种收益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是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实现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继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教育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大学生具有个性鲜明、想法多样的特点,学生对于学习获得感的提升也较为重视。因此,研究“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核心要素
1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内涵
“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概念和范围,学生通过思想政治学习而获得满足感其中包括学生的国家获得感、社会获得感以及学校获得感等。通过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能够得到直接性获得感以及间接性获得感,其中直接性获得感是指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可以即刻拥有的获得感,而间接性获得感也可称为长期获得感,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政治信仰以及道德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将获得感与生活经历和主观感受相结合,促进学生长期发展。因此,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直接获得感与间接获得感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学习满足感的获得情况,了解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实际需求,并基于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进行正确指引。
2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实际获得
“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是推动学生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显著的实际获得中的知识要素以及信仰要素。首先,知识要素是指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以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与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实现思想水平思辨能力的切实提高[1]。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更具备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因此大学生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以及社會的现实需求等,使学生能够对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发展有更深的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信仰要素是知识与价值的结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科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信仰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政治信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因此,建立科学的理论信仰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且是学生学习获得感提升的重要内容。
3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主观体验
微时代中学生学习获得感的提升,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观体验得到,其中主观体验包括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重复性,因此交叉重叠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倦心理,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帮助学生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趣味性,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逻辑魅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实现能够激发学生主观的体验感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认可和重视的满足感。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需求,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观体验感受。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主要障碍
1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教育工作的本质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对于学生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教学的内容及教学语言更多的是宏大和书面性的叙述方式,并且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密切,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与讲解主要受制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主要任务为教学与科研,对于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与实践能力提升不够重视,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使用学术话语,并且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缺少了解,使得教学内容缺少实效性和生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若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将会削弱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认同感以及获得感的提升,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主要障碍[2]。
2教学语言与学生接受习惯不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主要障碍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语言与学生的接受习惯间存在差异。首先,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话语表述是其语言习惯、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教育教学的把握、教学态度等内容的外在表现。基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知识接受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话语表达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语言使用以及亲和力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参与度、获得感与共鸣感的体验。教师教学活动中使用的言语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学生会更加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继而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及满足感。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过于空泛且语言缺少亲和力,使得学生很难产生心理认同感,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独白的色彩较为浓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不够,使得学生很难快速融入思政教学课堂之中。其次,思政教学活动中教学语言的现代化发展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多样性及现代化知识的需求。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语言特点以及认知方式中具有现代化的特点,因此,教师的语言与学生的接受习惯不符,将会限制学生学习获得感的提升。
3教学技术与现代教育发展不符
微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的现代化改革发展是必然趋势,并且教育方式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更多的获得感。首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和方便快捷,因此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无法切实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提升获得感。现阶段的教学技术发展迅速,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借助计算机、电视机、投影仪为主要途径的固定化教育技术。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开展的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三是以物联网、电子白板等技术为依托的智慧教育技术,例如现代智慧教室。但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教师较为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但应用程度以及应用能力较低。因此,教学技术与现代教育发展不符,使得教学内容供给学生的真实需求中存在矛盾性,继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满足感。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1思政教学立足于学生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提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与教师共同获得感的提升为教学目标,其中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自身的进步以及知识和精神层面得到满足。教师通过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心理层面的获得感,源自于学生在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后感到满足,并且不断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获得感,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个人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获得感[3]。其次,微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教師开展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基础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思政教育,使得学生提高思政知识学习的获得感。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并指引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自主学习,并且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中学习内容丰富多样,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对于知识获得的需求。最后,高校应科学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地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积极拓宽教师的知识范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继而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2以获得感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教育理念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基本认识的主要体现,并且会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是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主要对象。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获得感的提升程度成为检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标准,继而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获得感,需要教师充分掌握思政教育理论的内涵,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使得学生拥有直接性的获得感,并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获得间接性获得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掌握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处理好知识学习、树立信仰之间的关系,实现直接性获得感与间接性获得感的内在有机统一。其次,思政知识的获得感内在形成机制,无法切实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高校应通过丰富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完善思政学习环境,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实现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帮助。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结合微课教育和慕课教育等在线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最后,应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获得感,需要不断提高思政课堂的品位,借助知识的趣味性以及教师的魅力感染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度发展拓宽理论知识的格局,继而增强学生知识的有效供给。因此,高校应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师的能力弥补思政教育内容过于抽象和宏观的问题。
3坚持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提升,应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继而切实提高学生思政知识学习的获得感。首先,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需要改变教育理念,同时还需要创新教育方式及手段,不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之间的有效融合。现代教学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优势,在教育内容的传播速度以及呈现质量方面符合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及性格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满足学生的创新求变心理,继而推动思政教学模式的优化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其次,教学活动之中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参与感的获得促进获得感的提升[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课堂互动、案例分析、成果展示等环节拓宽学生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并满足学生的参与和关注愿望。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增进师生之间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使得学生通过学习思政知识的过程获得满足感,努力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注重教学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坚持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政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并且教师语言中的情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不仅注重一般性知识的学习,而且要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思政知识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政治修养,增强学生的直接性获得感以及间接性获得感。
结束语
“微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方便快捷和多种多样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提升的具体路径包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个人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获得感。并且创新教育方式及手段,不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之间的有效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思政知识的过程中心理得到满足,努力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本文的研究论述,旨在促进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的提升,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兰奎.基于“获得感”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2+1”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教育导刊,2017(12):78—82.
[2]程仕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特征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57—62.
[3]阎国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在要素与形成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18(1):66—71.
[4]房广顺,李鸿凯.以大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8(2):56—61.
Abstract:A sense of gain refers to th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through learning activities, which is a key content of the current 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education quality rating and education reform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micro-era. 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analyze the core ele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gai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iscuss the major obstacles to the students sense of gai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it proposes a path for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s, and taking students sense of gain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ies as the subject.
Key words:“micro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sense of gain; promotion path
(責任编辑:陈 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