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发展求异思维
2018-12-01黄玉凤
黄玉凤
摘要: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匪浅,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教材。”教材虽说是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可实施的地方不同、学生不同。这就要求老师要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因地制宜地灵活地运用教材。变书本上的定态知识为课堂中的动态知识。教学中大胆尝试、不断探索,抓住重点,不做教材的束缚者,注重实际,重视体验,有的放矢地高效运用教材,设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实效。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课堂中,不断求异发展。
关键词:会用教材;创造求异;转变观念;探索求异;活用教材;多解求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3-0114-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将学生培养成求异思维突出、能创造的一代新型人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必须摒弃过去教学与教材脱离实际的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大胆地探索,用活教材、更新教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不断地实践、操作、验证、质疑,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新课程为教师靈活设计教学提供了有利保障。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匪浅,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教材。”教材虽说是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可实施的地方不同、学生不同。这就要求老师要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因地制宜地灵活地运用教材。变书本上的定态知识为课堂中的动态知识,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求异迈进。
1.联系实际用教材、创造求异
传统式的教学是老师依照课本上出现的内容,钻进固定的圈子。有时只是稍作发挥,学生的学习课堂成了教师的表演阵地。有些数学教学内容远离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的现实体验。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5,全村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这道题目远离我们的生活实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认真加工处理教材,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我联系本班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情况,贴近生活实际,重新编了例题。本班学生63人,女生占4/9,这样与生活实际相符合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
2.转变观念用活教材、探索求异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材,都是活生生的教师在使用,只有根据学生接受的能力和知识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求异思维,激发创新的热情。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联系实际大幅度地创造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这样紧紧围绕生活实际,让学生探索性地学习数学,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
3.开放思维活用教材,多解求异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如果不顾学生的理解,或为了赶超教学进度,将一题只限于一种方法,照本宣课,追求标准答案,迫使学生们的思路都相同,不仅扼杀了求异思维,也会使学生们形成定势思维。给教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低年级教学中,有这样的一题,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你有几种分法?大多数人认为:只有4种分法,沿着正方形对角线折痕、或者对边的中点分就可以了。可是在课堂中有一位学生大胆地说:“我认为有无数种分法,只要保证这条折痕,经过对角线的交点,一定就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位同学还信心十足地拿起了一张正方形的纸,给大家演示了起来。老师问:“你是怎么发现的?”他说:“在玩折纸牌的过程中明白的。”针对这一伟大发现,老师马上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想,向着求异思维逐步发展。进入高年级后,许多的题目都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可是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整齐划一,利于批改作业,提高试卷成绩,只局限于一种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中总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用巧方法,简便方法。将学生的思维挖掘至高层次。如一台拖拉机3小时耕地16.8公顷,照这样计算要耕地33.6公顷,需用几小时?大部分学生总是先求出一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或者运用正比例的方法,列方程解答。我让学生再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们马上开启思维,又想到了,如果每小时耕地面积不变,耕地面积扩大了两倍,时间也应该扩大两倍。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们的思维越来越灵活了,许多学生养成了习惯,遇到问题总是想:还有其他方法,还会有更好的方法吗?
4.拓展教材,高效求异
在课堂中,我总是追求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学习新的定律时,学生们的思维也闪烁出了耀眼的火花。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绝大多数学生只学会了课本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很少有人再去开发想象别的方法。可是我班的王硕同学,大胆地向老师讲述他的发现:可以用这两个数的乘积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所得到的商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一结论引起班内许多学生的好奇,是否有这一规律呢?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例举了许多例子进行验证,经过反复地检验,原来这一规律可以称得上是真理。于是我将这一规律命名为“王硕最小公倍数”在这种自我发现、创新的氛围中,学生们解决问题时,总是想多种方法,挖掘与别人不同的方法,令老师对他们刮目相看。
在新课程、新教育观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不断探索,抓住重点,不做教材的束缚者,注重实际,重视体验,有的放矢地高效运用教材,设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实效。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课堂中,不断求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