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临床危险因素

2018-12-01乔晓明

智慧健康 2018年32期
关键词:腺瘤息肉胃肠

乔晓明

(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西院区),新疆 和田 848000)

0 引言

胃肠息肉属于高发性消化道疾病,发病位置主要包括胃部、直肠、结肠等部位,其本质属于胃肠道黏膜表面突起,随后到胃肠腔的隆起状赘生物,一旦控制不当,该症将导致胃肠道出血,严重情况下将引发癌变;根据临床病理学研究,该症被分为炎症性、腺瘤性、增生性三类,其中以腺瘤性息肉为主,所占比例接近67%[1-3]。本次研究选择我院3年来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相关内容汇总,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胃肠息肉患者为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胃肠息肉切除术,观察其术后恢复情况,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24~75岁,平均(46.5±10.5)岁;息肉位置:胃体20例,幽门25例,胃底20例,贲门15例;其中20例形态平坦,60例形态隆起,30例隆起无蒂,20例亚蒂,10例有蒂。排除其他严重感染性疾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病史资料,排除存在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前给予凝血功能检查,停用一切抗凝药物,术前1d给予流食支持,12h前给予禁食操作,6h前给予磷酸钠盐口服液,检查其排便,以清水样为宜;并根据其病症特征,给予合理的手术模式,如高频电切除术、黏膜切除术及氩气刀灼除术等[4]。

1.2.2 研究方法

术后给予患者全程生命体征监测,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其术后不良症状,包括出血、腹泻、感染、发热、穿孔等,联合其内镜下病理资料与临床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腹部手术史与息肉部位、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等因素,探析其相关性因素[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其24h尿蛋白、ALB、TCH及FIB水平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其PT、APTT水平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包括出血、头晕、皮下淤痕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和(%)表示所有检测数据,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本次研究选取的80例患者均成功接收胃肠息肉切除术,其中30例接受高频电切除术,20例接受EMR、ESD、30例接受氩气刀灼除术;共有12例出现相关性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5.0%;其中5例(6.3%)出现迟发型出血、3例(3.8%)出现腹泻、1例(1.2%)出现发热、2例(2.5%)出现腹痛,1例(1.2%)出现胃肠穿孔,且相关并发症症状有所差别。

2.2 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关性因素分析

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关性因素

2.3 不同手术类型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详见表2。

表2 不同手术类型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胃肠息肉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病变,主要包括炎症性、增生性与腺瘤性三种,临床研究证实,腺瘤性存在较高的癌变风险,属于常见性息肉类型,约占胃肠息肉的类型的50%,通常情况下症状明显,临床症状以腹泻、便血、腹痛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胃肠功能健康[6]。目前临床上治疗胃肠息肉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其中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为主,其能够利用钳夹活检、圈套切除等方式,将小息肉完全切除,或利用EMR、ESD方式,针对较大息肉或早期结直肠癌具有较为良好的切除效果,成功率高,进而降低不必要手术创伤。但是在接受息肉切除的同时,对机体仍旧存在一定的创伤性,继而导致多种术后并发症,临床常见类型包括延迟性出血、腹泻、穿孔、溃疡等类型[7]。经本次研究观察发现,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高龄、术中出血量、服用药物、息肉形态等多种因素高度相关,与患者胸部手术史、是否服用法华林、息肉数量等因素无明显影响[8-10]。

综上所述,60岁以上患者,未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等相关抗炎药物、术中出血量高于800mL等因素是导致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根据其病理类型,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提升其生命质量,从而达到改善预后的效果。

猜你喜欢

腺瘤息肉胃肠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前行胃肠减压的影响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