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制导”——小学数学活动导学的实践探讨
2018-12-01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心小学刘明丽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心小学 刘明丽
导学,是老师通过情境创设、启迪点拨、评价提升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它是突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一种方法策略。活动形式的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突显出了较大的优势。小学生数学思维被激活,往往是从某个动作或者行为开始的,如果将思维与这些动作和行为切断,就没有所谓的思维发展。因此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应改变传统的单纯记忆与模仿,组织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进行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小学生比之成年人,具象思维更加突出,所以他们容易听了就忘,但也会看了就明白,做了就理解。活动导学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变“听”数学为“做”数学。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活动导学的组织与开展进行了深入解析。
一、组织易操作的动手实践活动
动手实践活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亲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动脑来感受和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如在学习《平移》时,怎样让学生的认知更加丰富?老师可以发给学生一张带有方块格子的纸和一个圆的豆子,让豆子在纸上移动,让大家一边做一边观察,看豆子是怎样从一个格子移动到另一个格子的,豆子移动了几个格子等等。动手实践活动最能够激发起小学生的兴趣,在操作、观察和思考之中,对平移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而在“比一比”,进行大小、多少的比较时,就让学生们拿出两种不同的学具,然后分成两行摆放,上面一行摆5个A学具,下面一行摆3个B学具,上下对应整齐,然后再让学生们说哪个多哪个少,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结果一目了然。这种动手实践活动,小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他们对数学知识会产生很强烈的、很积极的学习欲望,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对数学概念的领悟准确又简单,知识的难点与重点就这样不攻自破。
二、组织引发兴趣的探究性活动
创新来源于探究,发明创造离不开问题探究,数学认知需要学生的探究热情与探究精神,同时数学认知过程也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不但能够帮助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结论形成过程进行了解,也在探究中让他们认识到了数学严谨性、直观性的特点,在对数学尝试进行自主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与创新的乐趣与激情。在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导学中,合作探究一直以来都是老师的首选形式。如在引导学生们对“角”进行初步认识时,先给学生设疑:“什么因素能够影响一个角的大小?”然后让学生们用提前准备好的用小木棒制作的“活动角”和老师提供给他们的三角板以及大小相等边却不一样长短的两个角这些工具,分组进行合作实验探究,看到底什么与角的大小有关。学生们自由结组后,选择了不同的工具,并很快进行了分工,谁来操作,谁来观察,谁来记录……在小组讨论之后的信息交流阶段,很多见解随之而来:有的通过“活动角”,发现角会随着两个边叉开的大小而变大和变小;有的通过比较大小相等的两个角,发现边的长度不影响角的大小……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这样的探究是有效的。
三、组织学会表达的交流性活动
有人将数学固执地定位在“理科”的范畴,认识数学就是计算,与表达无关,因而当一些数学教育者听到“数学阅读”“数学语言”时,会感到不可理解。思维外化的形式就是语言,固然,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学科,但并不能否认它也是一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学科。试想,在数学实践中,如果思维无法通过语言向外界进行传达,就无法进行推广与交流,那数学将会被永远局限在一个有限的小圈子内,也就失去了它现实的应用价值。所以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们学会用语言进行表达,通过思维与语言的完善结合,加强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走向一个愈发成熟的阶段,也是活动导学的目的与意义所在。如在“有趣的图形”的活动导学中,先不将本课题目出示给学生们看,而是先以“谁是设计师?”这个主题开展一个有趣的活动:给学生们出示一个“神奇的机器人”的图片,让他们观察看有什么有意思的发现? 看过之后有的学生就指出这个“神奇的机器人”居然就是用一些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很多图形拼成的。“那么你们是不是也想设计一幅这样有趣的作品?”老师及时发问引导,大家纷纷拿起笔,用这些图形开始了自己的构思与创作,当一幅幅充满着童心与童趣的作品呈现出来时,图形的“有趣”学生们已经领略到了。
活动导学是对学生眼睛与头脑的一种解放,也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和发挥个性的空间,通过活动,小学生们对数学的价值以及自身价值都有了一个系统性的认识。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注重“切入”数学活动的时机,精准“制导”,通过情境、文本与师生等多种因素的融合,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提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