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变异理论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2018-12-01
汉字三元素包括音、形、义。音,即汉字的读音;形,即汉字的字形;义,即汉字表示的意义,三者之间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如何通过教学建立起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是教师需要精心思考的问题。变异理论在攻破识字教学重难点上为教师提供了范式参照。变异理论认为:为了认识某个事物,就必须注意到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不同,如此,这个属性就必须在某个维度上发生变化,在所有其他属性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差异才可以被识别出来。这里的变异,是指针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的变异,指向微观的教学环节设计。变异理论提供了变异的三种范式——分离、变异和对比。
1.巧分离,突显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
分离,是指要识别出某一变异维度,就要使该维度变化而其他维度保持不变。在教学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审辨出知识点的不同维度,继而确定某一变化的维度。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教师需要审辨出知识点的变化维度,并通过分离的策略使其中的某一维度发生变化。比如:教学苏教版二下《识字7》时,教师先出示已学过的基本字“包”,然后转动字盘,偏旁在变化,而基本字“包”保持不变。不断变化的偏旁和部首组成新字,如“苞”“饱”“泡”“炮”等。新字的意义和偏旁有直接的关系,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变化的偏旁时,教师点拨偏旁的意义,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新字的读音,学生不难发现,新字拼音的韵母相同(有的字声母也相同),只是声母和声调稍有变化。这样,学生对字音、字形、词义的掌握就更加牢固了,也领悟到了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
2.巧变异,突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点。
变异,是指如果要识别出某一变异维度,就要在其他维度变化时保持这个变异维度不变。为了让学生关注和思考某一维度,就需要变化其他维度以突出不变的维度。不变的维度往往是具有规律性的知识点,为了突出这一规律性,教师需要精挑细选列举多个事例,在众多事例中,将不变的、规律性的维度凸现出来。学生只要捕捉到这种规律性的东西,思考和感悟便自然发生了。例如:部编版一上《日月水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象形字,而和实物的形态具有相似性正是象形字教学的关键属性。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图到古代象形字再到现代字的演变,引导学生认识到实物和文字不断变化,但二者在形状上都具有相似性,而汉字的形状正是需要关注的维度。“田”是指人们开垦出来的一块一块的耕地,这一关键属性又和它的字形密切联系。激发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古代字和现代字的相似之处,然后在拓展环节出示田地的图片,使学生对“田”的字形有一定的体悟。在学生直观感受汉字的字形特征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图设置想象练说环节,引导学生完成对汉字音、形、义的理解和整合,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
3.巧对比,凸显概念特征。
对比,是指要识别某个量或特征,需要同时感受与其相对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一面,为了理解某一事物的概念,需要与其相对的其他概念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概念的特征得以凸显。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在汉字构造和学习方法上呈现出不同之处,在教学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列举,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意义以及识字的方法。例如:苏教版二上《识字7》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来表现会意字的特点。会意字和象形字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可以将它们进行比较教学。首先,教师出示亭子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画出亭子的简笔画。接着,教师出示汉字“亭”,让同桌互相评一评他们画的小亭子和“亭”这个字像不像。然后,教师相机总结:劳动人民通过描摹事物的样子创作出来的汉字就是象形字。因为学生在一年级时初步接触过象形字,他们根据已有经验学习这部分内容就相对轻松,而本课的重难点在于看图会意识字。因此,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 和会意字的字形,通过思考建立会意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在回顾象形字的构字规律之后,教师依次出示“人”和“亭”,并提出问题:“小亭子旁边加了一个人,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思考之后,得出“停”表示停下来休息的意思。然后,教师总结:“人”和“亭”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像这样的汉字我们称为会意字。为了加深学生对会意字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忆以前学过的会意字,如“从”“众”“林”“森”等。紧接着,让学生讨论象形字和会意字的不同之处。在这种造字方法的对比中,学生了解了会意字的概念,初步掌握了看图会意的识字方法。在接下来“鸣”“闻”等生字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从教到扶再到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看图会意的识字方法展开自主学习和探讨。
总之,变异理论为我们开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以及可操作的策略,它有助于教师对已有的教学理念进行审视和反思,借助分离、变异、对比的教学策略审辨出汉字的关键属性,进而使学生的识字学习变得高效,使课堂呈现出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