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没那么简单
2018-12-01徐再娟
文 | 徐再娟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共同成长的活动,教学目标具有导向、跟踪和评价的功能。崔允漷教授说:“它(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学目标对学生而言就是学习目标。目前,合理地设计课堂学习目标,已成为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正在开展的“合作达标”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提高教师的目标设计能力也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内容。
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可测量的目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永远是本糊涂账。因而,教师只有明确目标表述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才能把握目标表述的基本要求。
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情况下,表述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对……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活动,能体验……”,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即具体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学习圆的性质……”“收集资料、观看影片”都属于具体的学习活动,“学习圆的性质”属于具体的学习内容。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表达的是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或思维活动,必须是具体、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判断、评价、提出、总结、解释等等。如“通过对……学习,能判断……”“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对……的观察,能解释……”。上面的“判断”“分析”“归纳”“解释”等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其行为结果也都是可测查、可评价的。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能力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即应达到的最低要求,它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如“至少写出两种解题方案”“能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等等。
目标设计的四大突出问题
目标设计与教学过程两层皮。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很少进行思考,没有对教材的独到见解,而是人云亦云,以教参为上,似乎有了目标就是完成了任务,压根不明白目标与课堂流程的直接关系,从而导致目标和课堂行为不对路。有些教师不明白教学目标的具体作用,有时根本不确立目标,只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上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更不知道应该达到什么标准,目标设计没有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目标表述时行为主体混乱。有些教师的课堂目标表述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将《盘古开天地》这一课的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理清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通过朗读、品味和想象,使学生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两个目标的行为主体都是教师,“引导、培养、使……感受、激发”这些动词反映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是站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而是站在教什么怎么教的角度进行思考。“理清各段的内容”不是学生自己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与知识积累理清的,而是在教师控制引导下的理清的“教师认为的文本思路”。
目标模糊不可测量。名为目标,实际上没有标准,无法观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如《观潮》一课的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这一目标表述的行为动词不够准确。怎样才算是“整体感知”而非“部分感知”?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不就意味着整体感知?在这里“感知”这一行为动词不可测量。若表述为“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更贴切明了,既体现出语文学习的特点,也符合第二学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便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测查。
情感目标过于牵强。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团队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上述情感目标的问题在于放诸各学科皆可用,没有表现出本学科的特色,没有具体针对本课所要达到的情感倾向。
纵横两线合理设计目标
纵线目标设计要合乎逻辑。纵线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内容。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横线目标设计要融为一体。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进行“合作达标”能力课堂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横线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是一切目标的载体。在能力课堂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知识目标的制定可以参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过程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六级认知维度来设计。
能力目标是一切目标的中介。它把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连接起来, 更多的是指向社会能力和学科能力。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掌握方法和提升能力的过程,他们在宽松安全的学习氛围中习得终生学习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然后又运用这些能力去掌握新知识,经历新过程,获得新方法,体验新情感,解决新问题。
情感目标是一切目标的动力。这个目标应突显教育过程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我们认为,情感目标渗透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渗透教学的思想,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像我们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独立、严谨求实、热爱祖国、珍爱自然、尊重多元、崇尚科学这些都属于情感目标的范畴。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情感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总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是课堂目标的三个维度,它们互相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单独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