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第一亮相
——谈初中数学课堂“引入环节”
2018-12-01朱雅萍
◎朱雅萍
(江苏省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合理的引入活动,能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许多新理念.要求数学教师改变多年来通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用师生平等的理念代替教师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价值观,而不是只有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我们的教师应该把这种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只有通过课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才能实现,而教学引入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一、“引入环节”是很重要的
(一)课堂引入活动让启发式教学理念得到体现
我国历史上,诸多伟大的教育家,在教学之始,都十分强调“启”“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指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说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等.我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在饥饿和口渴的情况下吃得特别甜.学习也是如此.当对知识的渴望强烈时,感觉和思维系统处于旺盛的状态.对现象的关注,对逻辑的推理,以及对问题的思考都要快得多.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让学生“心求通,口欲言”的教学情境.
(二)课堂引入活动的研究让自己跟上学校改革发展的步伐
我认为,首先从开展“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入手,不断学习、积累,然后再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迁移到其他教学环节,一定能让自己更新观念和方式方法,向学校需要的一流教师靠拢.改进“学识增长停滞不前、缺乏先进理论与科学实践的融合”的现状,当然这也是个人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适应我校优质课堂的需要.近年来,学校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把优质课堂的课堂教学要求放在首位.何为优质课堂,全体教师给了很好的诠释: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思辨性……特别是思辨性,要求课堂充满着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质疑.只有通过讨论,我们才能比较和反思,才能领悟到优质课堂的现实直观“基本形状”,也才能在百忙中快速设计好并组织好优质课.
二、“引入环节”要注意的几点
(一)引入活动设计要遵循基本原则
引入活动的设计和操作必须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引入活动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引入活动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引入活动必须简洁、紧凑,可操作性强.我们不能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一个研究项目,浪费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就算获得了一点成绩也是得不偿失.
(二)在实践探索中要善于变通
1.课堂引入活动设计要具有多样性.数学课堂引入活动的方式方法很多,引史讲故、直接导入、温故引新、实例探求、实物直观、精心设疑、新旧类比、归纳导入、演示导入、综合导入、转换导入、趣味导入、讲评导入、情境创设、一题多变、动手操作、类比猜想等方法都是常用的有效方法.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太过于拘泥于某种方法或理论支持.格式化、模式化往往是我们在研究实践中的通病,当自己在某一课时中对一种设计运用得较理想,或与某数学理论相近,就容易在其他课时套用该种模式,而忽视了课型和素材的变化.忽视了学生对不同知识点认知程度及方式的变化等.其实更多情况下,对同一个课时教学设计,我们还没有做到两种准备方案,更不用谈多种的设计活动了.也没有做到由于一个班课堂组织的不畅而及时在另一班调整内容和方案,至多是节奏有所改变而已.如果多一手准备,我们就能用更好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这样的多方案设计,在实践中对不同的教师也更具有通用性.
下面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引入活动设计做一个举例说明:
设计1:动手操作
活动探索:
(1)利用圆规,作一个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
(2)在单行本上,利用圆规作一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你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设计2:练习导入
(1)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分别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将以上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叙述出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你得到的逆命题是真命题吗?如何判断呢?
设计3:逆向导入
(1)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请你说说它的边、角、对角线分别有什么性质?
(2)当一个四边形的边(或角、或对角线)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个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2.如果对同一课时的引入活动有多样的思考和准备,一定能运用适当的方式将学生们迅速调动起来并进入到高效的学习状态.
(1)对自己的设计要具有批判的眼光.在进行设计时,我们往往都有自恋情节,总认为自己的设计是最优秀的,而对其他教师的优秀做法难以科学吸收、整合,甚至抵触.
(2)引入活动呈现方式要规范.教师的工作忙碌,课前课后的杂事多,有时的引入活动,我们只选择了口头叙述的方式进行.个人认为,数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习惯和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最好有书面的规范语言文字和符号表达,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每一条指令,更易于动手操作;否则,仅仅上几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就没有及时转移到课堂上,没有注意到教师在说什么,很容易就落在后面了.
(3)引入活动设计尽量要广泛实践.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活动时.都会有针对性地设置实验班,并将自己的设计应用于实验班.但一般来看,实验班级少,范围小,有时可能就一位教师两个班,对一个引入活动的实践,其有效性如何,还没有一个比较可信的结果出来,就不了了之.在条件允许时,可多组织教师参与实践,或是经常主动把设计好的活动给其他非实验对象使用,甚至是其他学校的教师和班级,并有目的地收集反馈信息,以检验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依据.
(4)引入活动的设计要走合作创新之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每天都安排有新课或复习课、练习课,需要各式各样的引入活动.对每课时的内容都做好相关的活动设计,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作,只靠个别实验教师来进行设计,不可能完成得好,设计也容易受到个人习惯性思维的局限.不利于设计活动的开发和创新.若能组织一批教师参与,群策群力,一定更有实际效果,事实上,现在的企业、科技开发都在走合作创造之路,反而我们教师的教学却喜欢单打独斗,事倍功半.事实上,要求每位教师每天结合学生和教学素材,设计出一堂优质课,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但一星期精心研究一节课,则能广泛了解、深入思考,集思广益,设计出质量相对比较高的优质课课堂.
(5)引入活动的设计和实践要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可能是教师、学生参与课题研讨活动的积极性高低的症结所在,搞一项研讨,本意是要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但给我们一搞,教师加班加点做准备工作.学生额外做了大量的为了预期实验结果而设计的练习题.事实上,我们身边太多的课题研究,都是以牺牲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为前提的,虽然最后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可能真的是事倍功半.研究肯定要花时间,深入研究要更多的时间,怎样解决?我想,真正做到合作是可以有效减负的,这需要学校管理制度的支撑,正如上述,一位教师一周潜心研究一节课,怎样也比准备六节课更精细、更全面,练习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精炼程度更强,必能真正为学生减负,一个团队若能长期合作,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资料必将是一笔实实在在的财富.以这样的方式,教师们的负担也会越来越轻,自然就能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研讨活动中去.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这个道理.合理地引入活动可以使学生快速、有目的地进入新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导言、开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它是一个班级成功的第一个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