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益气活血汤对慢性心衰患者疗效及预后研究*
2018-11-30鲁召辉宋红星郭赫立
张 杰,马 龙,鲁召辉,宋红星,郭赫立
1.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郑州 450000),2.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郑州 450004)
主题词 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 @温阳益气活血汤 疗效比较研究
慢性心衰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外周血流分布异常和神经内分泌激活[1]。其发病率高,并呈逐年增长趋势[2]。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慢性心衰患者人数将达千万。据报道,其住院病死率占心血管疾病的40%左右[3],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用于治疗心衰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中医与西医。西医方式则主要是对症处理,但仍不能减少慢性心衰发作的频率,为患者寻找更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方法是医护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中医治疗有其独特优势,特别是中药对治疗心衰具有重要作用,其疗效较好。中医治疗方式是通过口服温阳益气活血中药进行调节[4],有研究显示中药对慢性心衰患者较西药疗效更为显著[5]。但目前对自拟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衰患者具体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自拟温阳益气活血中药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慢性心衰患者,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9.6±4.71)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6.43±2.64)年;心功能Ⅱ级25例,Ⅲ级16例,Ⅳ级9例,合并冠心病2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例,高血压25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糖尿病20例。对照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60.2±3.03)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6.61±2.14)年;心功能Ⅱ级26例,Ⅲ级17例,Ⅳ级7例,合并冠心病2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例,高血压31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糖尿病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试验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6]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7],中医辨证分型属气虚阳亏、血瘀证。中医证候包括:心悸、怔忡、胸痛、喘息、乏力、浮肿、畏寒肢冷、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或促代等。NYHA心功能Ⅱ~Ⅳ级;年龄>65岁;神志清;依从性好。病例排除标准:慢阻肺、肝肾及造血系统等损伤者;严重心脏瓣膜病者;精神障碍者;严重心律失常;未能严格遵医嘱者;心源性休克。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等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温阳益气活血中药:附片、甘草各10 g,桂枝、丹参、桃仁、红花、白术、川芎、生姜各15 g,人参、茯苓、泽泻各20 g,黄芪30 g(由本医院制剂室提供,批号:20140224),3次/d。若上腹部胀满,质硬痛剧,恶心呕吐,小便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辨证为脾胃湿热,可加黄芩、半夏各20 g,黄连6 g,大黄10 g,白芍15 g;若上腹部胀痛,口渴不喜饮,小便黄赤、便溏臭秽,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肝胆湿热,可加茵陈30 g、栀子20 g、龙胆草15 g;若上腹部疼痛,按之舒适,胸闷气短,大便溏薄,肢体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濡细,辨证为脾胃阳虚,可加陈皮、半夏、茯苓、泽泻各20 g,苍术15 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周期。
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判定。BNP检测:抽取静脉血2 ml,加入EDTA1. BNP检测抽取静脉血2 ml, 加入EDTANa2抗凝试管摇匀, 应用心衰诊断仪进行测定。6MWT: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住院患者在我科病房的平直走廊进行测试;让患者或家属计时,并记录6 min内步行总距离;需要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MWT各测试1次。安全性: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肝肾功能异常情况,并根据WHO标准进行评价毒副反应,分Ⅰ~Ⅴ级,Ⅲ级以上则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预后: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8]。
结 果
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82%,显著优于对照组68%(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症候改善比较[例(%)]
2 两组BNP检测结果及6MWT结果比较 观察组BN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6MW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BNP检测结果及6MWT比较
3 两组血WBC、PLT及肝功能比较 观察组自身治疗前后WBC、肝功能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PLT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PLT、肝功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WBC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异常上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WBC、PLT及肝功能比较
4 两组肾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肾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BUN、Scr、24hUP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Ccr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肾功能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在各方面及总体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4 两组肾功能比较
表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讨 论
慢性心衰是一个世界性的疾患,近年来,临床工作者治疗心衰的水平提高迅速,有效改善了慢性心衰的预后,但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依然是一大难题,特别是随着人口日益老龄化的趋势,心衰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长。BNP是在心室负荷增加时,心室肌分泌的多肽,由32个氨基酸组成。患者出现心衰时,BNP分泌增多,通过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拮抗作用,调控体液、电解质的动态平衡,其在血液中表达浓度显著增高。近年来,临床上常通过检测BNP用于评估心衰的诊疗。在血循环中,BNP被细胞受体所清除的半衰期为20 min,这一指标相对于疾病的治疗观察,其敏感度会更高,时效性会更好,是目前诊断心衰及评价心衰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有数据显示,6MWT与临床常用的NYHA分级处于显著正相关的关系,6MWT与EF呈现显著统计学差异的正相关关系。而6MWT与LFHQ呈负相关,且这种相关性伴随着心衰程度的严重而更加显著[9]。6MWT实验方法其操作简单、方法易行、更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安全性,更容易被广大的患者所接受和青睐,近年来已被广泛的用于评估心衰病人的心脏功能。
慢性心衰属于中医学“心悸”、 “水肿”、 “支饮”等范畴。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血阴阳虚,标实以痰浊、血瘀、水停。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则心悸,气短,血脉瘀阻,则胸闷,胸痛,心阳不振,水湿运化不利,阻碍津液运行,水溢肌肤,则水肿。心衰的病位在心,与肺、脾、肾相关。有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为心衰的最常见类型,治以温阳益气活血[10-11]。自拟温阳益气活血中药由附片、桂枝、人参、丹参、川芎、黄芪、茯苓、泽泻、桃仁、红花、白术、白芍、生姜、甘草等药组成,附子温阳利水,上能助心阳、中能温脾阳、下能补肾阳,为温阳利水要药。研究显示附子中的有效成分去甲乌碱有强心的作用[12-13];黄芪益气固表,扶阳利水,入心肺脾经,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含有皂苷、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铁、钙、镁及主要降压成分r-氨基丁酸,其中皂苷可强心、抗疲劳、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14-15]。同时黄芪可稳定缺血心肌细胞膜、保护线粒体、溶酶体,防止心肌细胞膜的损伤。人参大补元气,补气而生津,研究显示人参皂苷能减慢心率,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心肌耗氧量,增强心肌收缩力,良好的保护心肌缺氧和再灌损伤[16-17];脂溶性的丹参酮、水溶性的丹酚酸是丹参的主要成分,达到发挥其扩心脏冠脉、改善微循环、防止缺血、降低耗氧量等作用的目的[18]。有研究显示川芎对血小板黏附有明显抑制作用、可释放生长因子[19],以此来兴奋心脏,增加冠状血管血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调节人体机能,保持内环境的平衡,促进与协调各脏器的功能,改善症状,纠正心衰。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使水湿从小便而去[20-22];白芍可缓和姜、附之辛热而不致伤阴;生姜走而不守,既助附子予以化气,又助苓术以健脾,还可散在表之水湿;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强心通脉之功。中医界对心衰的认识已基本达成共识:本病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以血瘀水饮为标;治以益气温阳、活血[23-25]。基于此,本次研究观察自拟温阳益气活血中药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心衰患者,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达97. 83%,明显优于仅用西药对症处理[26-27],说明本次研究的可靠性较高。自拟温阳益气活血中药能显著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这与王海萍等[28]学者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本次研究的可行性和重复性较好;且对慢性心衰患者无明显肝肾毒副作用,其安全性较高;并且可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自拟温阳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心衰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协助降低BNP水平,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并发症更少、安全性较高,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