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科书一道数学题的结果说起
2018-11-30王明雄
◎王明雄
(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初级中学,湖北 宜昌 44361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方程与方程组课程内容的表述:(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2)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这句话明确提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中有这样一道题:
两辆汽车从相距298 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的2倍还快20 km/h,半小时后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以下是解题过程:
解设乙车的速度为xkm/h,则甲车的速度为(2x+20) km/h,根据题意得:
0.5x+0.5(2x+20)=298.
解得x=192.
2x+20=404.
答:甲车的速度为404 km/h,乙车的速度为192 km/h.
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老师,这辆汽车的速度比动车的速度还要快!是一辆什么样的汽车?”笔者顿时语塞,但马上表扬了他“学习数学就要有这种精神,要敢于质疑”课后笔者仔细一看,的确如此,这个题应该加以修改,原因有三:
(一)甲车的速度为404 km/h,乙车的速度为192 km/h,这个结果与实际生活不符,它不能反映社会的需要以及数学的特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贴近学生的实际,不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此题的结果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设置基本理念中要求的数学结果要贴近学生实际相违背.
(二)甲车的速度为404 km/h,乙车的速度为192 km/h.这个结果,会对学生对速度的估算产生偏差,误以为日常生活中汽车的速度大多都在200~400 km/h之间.从而达不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培养学生对数量的估计,和对运算结果方面的感悟的能力.
(三)如果这些学生长大后自己开车,他们会以为车速在200~400 km/h之间是正常的,从而产生超速的违法行为,甚至带来不可设想的严重后果.
因此,笔者建议将此题修改为:
方案(一) 两辆汽车从相距88 km/h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的2倍还快20 km/h,半小时后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设乙车的速度为xkm/h,则甲车的速度为(2x+20) km/h,根据题意得
0.5x+0.5(2x+20)=88.
解得x=29.
2x+20=78.
答:甲车的速度为78 km/h,乙车的速度为29 km/h.
方案(二) 两架直升机从相距298 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直升机的速度比乙直升机的速度的2倍还快20 km/h,半小时后两直升机相遇,两直升机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设乙直升机的速度为xkm/h,则甲直升机的速度为(2x+20) km/h,根据题意得
0.5x+0.5(2x+20)=298.
解得x=192.
2x+20=404.
答:甲直升机的速度为404 km/h,乙直升机的速度为192 km/h.
笔者在互联网查阅了直升机的速度一般在200~300千米每小时,武装直升机,其巡航速度达到650千米/小时以上,所以以上题目符合生活实际情况.
结语
总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1]蔡金星.过程与结果和谐共生的数学课堂[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1):142.
[2]朱玲.数学知识的过程与结果教学的探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5.
[3]卢晓红,李惟峰,朱成万.让学生把数学结果看出来[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1(5):15-17.
[4]刘立.数学题的编制在中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