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推动学生的高效数学学习
2018-11-30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颜爱华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颜爱华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核心,高质量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推动学生的主动探究,诱发学生的积极交流,并推动学生数学知识的内化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利用高质量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数学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问题意识,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
很多数学课堂都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面看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答中来,实质上这些问题的深度普遍较低,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推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指向性强,能够推动学生的主动探究。
例如在“假设的策略”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720毫升的橙汁倒入7个杯子中,正好全部倒满,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用720除以7,在得不出整数时,有的学生产生了疑问,经过交流,学生提出了问题:问题中没有交代是怎样的7个杯子,杯子的大小是不是相等。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例图,展示了1大6小共7个杯子,面对这幅图,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仅根据这样的条件还是无法求出问题。接着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中缺少什么条件,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补充一个条件,学生都将着眼点放在两种杯子的关系上,他们补充了类似“大杯子的容量是小杯子的3倍”这样的条件,并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此后我还引导学生补充一个不同类型的条件,让他们的视角进入相差关系的替换中。
在这个案例中,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在遇到一个又一个解题障碍时,学生自然会滋生出“怎么会这样”“出现了什么问题”“可以怎么办”等想法,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这样的学习中,他们不但对这类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而且掌握了必要的学习方法,上升了自己的问题意识,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是重要的。
二、强调问题分析,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体系中,分析问题部分是教学重点之一,除了给学生独立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之外,我们还要加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训练,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多交流思路,在这样的训练中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思路,掌握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长方体容器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高5厘米,在容器中放入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最多能放入多少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出现了两种不同思路:一种是用长方体的容积除以正方体的体积,另一种是分别计算沿着长方体容器的长、宽、高能放入多少个小正方体,然后相乘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我请两种做法的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思路,在出现不同的结果时,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方法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看似合理的方法却不能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深入交流中,学生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必须要使用第二种方法,让他们对这类问题有了足够的认识。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止,在出现不同解题方法的时候,我首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分析问题的过程,让双方首先明白对方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路,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找到更合理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是深入的,对于“实践出真知”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切身的感受。
三、问题引导反思,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
反思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反思中,学生会总结教训,累积学习方法经验,加深认识,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用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反思,推动他们学习的深入。
例如在“和差问题”的教学中,先后出现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小明和小华共有108张画片,小明比小华多18张,两人各有画片多少张?(2)小明和小华共有108张画片,小明给小华18张后,两人的画片一样多,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画片?在尝试解读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发现可以利用线段图来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第一个问题只要将小明的画片减少18张或者将小华的画片增加18张,两人的画片数就相同,从而算出两人的画片各有多少张,第二个问题虽然解题方法很多,但是在画出线段图之后,学生发现只要考虑到小明给小华18张这个过程让小明减少了18张,而小华增加了18张,就可以发现原来两个人的画片相差36张,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这个问题就跟前一个问题相同。在反思这两个问题时,学生从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入手,将这两个问题都归结于和差问题,纳入了同一个认知体系,这不但推升了学生的认知层次,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让他们今后可以更轻松地面对这些问题。
总之,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主线,是连接老师、学生与课程的桥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提升问题的质量,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引领下更好地探索,更好地吸收,从而达成高效的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