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8-11-30邵红菊
邵红菊
(连云港市赣榆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 222100)
新课改大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下热词。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以核心素养为基本出发点和重要依归.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进.为地理课堂教学创造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适宜学习情境.对顺利塑造学生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一、识图读文.调动学生直观感知思维
地理教材中有丰富插图和地图.属于最为直观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和地图.发动学生展开个性解读.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意识。
1.整合地图资源
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对地图和插图有特殊观察兴趣.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需要.对插图和地图资源进行整合筛选.发动学生识图.为读文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支持。地图和插图类型众多.读图需要不同方法.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适当推介.让学生充分利用地图资源解读文本内容。
如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课堂导入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插图“人类信息图”“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图案”.然后让学生解读插图的含义。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并很快形成了共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看插图.并让学生将插图转换成为框图.然后进行交流。为让学生有更清楚的操作思路.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操作.学生依照教师设计展开探究.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
2.实施图文解读
教师在引导学生以图解文时.需要为学生传授多种学法。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地图基本知识.明确地图的图例、注记、符号和颜色所表示的意义。其次是对各类地图用途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找到读图的正确切入点。再次是巧用景观图.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景观图大多比较精美.具有更强视觉冲击力.引导学生观看这些图例.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思维认知。最后是对多种图表组合进行合理利用.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中。
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动画视频.对地球公转进行图解。为直观展示地球公转情况.教师拿出了地球仪.让学生具体操作:以讲桌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学生开始操作.并展开深入讨论。有学生说: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和自转相叠加.两种运动同时进行.而且紧密相连。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认知给出评价.并对地球公转现象进行细致讲解。
二、适时建模.促使学生理解地理现象
以建模形式展开课堂教学.这个切点选择无疑是最为科学的。地理教学分点分块建模.为学生提供学习便利条件.值得我们教师做深度研究。
1.优化建模环境
所谓建模.就是建立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事物.对事物进行某种抽象化无歧义的书面描述。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建模形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还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时.教师将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等内容放置到图示解读之中.让学生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体会地壳物质循环运动.并引导学生动手绘制褶皱、断层、背斜等地质构造图.理解判断地质构造情况。观察、解读、绘制形成一个学习体系.这便是建模操作。
2.创新建模引导
建模之后.教师需要对多种模式进行教学应用.引导学生深入模型之中.对建模中多种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索.对提升地理教学品质有特殊意义。地理因素众多.其内在联系也呈现多元化特征.教师需要对多种制约关系展开针对性研究.找到各种因素排列次序.为学生作出细化分析。
创新建模引导.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学力基础实际展开。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课中.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建模学习: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气候特点。学生依照教师的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建模操作学习.经过一番讨论学习.很快就形成了学习共识。
三、问题推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推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促进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1.精选探究问题
地理教学中.教师利用地理问题开展教学成为常态设计.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多重分析比对.也能够成功调动学习思维.并在不断探索感知中形成地理认知体系。教师要有问题筛选意识.精心设计和选择思考问题.或者是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地理学习情境。在具体操作时.要明确问题目标.把握提问时机.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意识.丰富学习手段。
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投放悬疑问题:“观察相关插图之后.你能够说出这些植物生长分布的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吗?植物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呢?这些差异有什么规律体现呢?”学生根据教师提问展开讨论.并给出各自的理解.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演操作过程
问题推演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推导过程.体现事物的特殊性.在建模情况下展开问题推导.能够与学生学习思维形成高度契合。地理因素之间存在更多内在联系.展开推演操作需要有正确的切点.这样才能切准学生学习脉络.达成教学推进力量。
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教师对地理圈层间的能量交换进行推演.首先是让学生找到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然后是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势能交换.最后是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化学能的传输与交换。学生通过系统性推演.很快就掌握了地理环境中能量交换规律。
四、实践训练.塑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创新实践训练设计.这是地理教学重要内容体现。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教法调整.优化训练内容.创新训练形式.巩固学生地理学习认知.形成显性学习能力。
1.优化训练内容
由于学力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学生地理素质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需要正视学生基础现实.并给出针对性引导.不妨给学生设计一些选做性训练内容.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也能够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在《自然资源与人类》训练设计中.教师为学生布设了思考题、填表题、讨论题等多项任务。特别是分布图填写.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逐渐掌握了这一节内容的主要内容。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共性特征等概念解读.学生迅速展开学习认知梳理.顺利完成相关训练任务。
2.创新训练形式
地理课堂训练形式众多.教师需要作出科学筛选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将多种题型进行综合性训练.才能从不同方位实现训练操作.以有效夯实学生学习基础。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课堂训练展开后.教师让学生展开问题接力训练活动:先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抽签决定同学回答.回答完之后由这个同学设计一个问题.由第二个同学回答.继续出题……经过一番操作.学生学习认知得到进一步巩固。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教师教学需要创新设计.合理规划教学程序.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