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你巧妙设计“学程单”了吗

2018-11-30江苏海门市通源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熟能生巧船长交流

江苏海门市通源小学 蔡 芳

“学程单”是教师把教材中所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并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方案。它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促进其能力不断发展,让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巨变。然而,几年的教学实践也常让我们静下心来叩问自己:我们设计的“学程单”定位正确吗?我们设计的“学程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吗?

一、直面“学习单”设计不精当带来的低效课堂现象

1.年段缺失“盲目化”

课堂中,不少教师无视年段目标,无视学生学情,盲目设计“学程单”。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为了让学生想象谭千秋老师在房屋倒塌的一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死死地护住学生的感人画面,教师这样设计:

①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__,但谭老师仍然__,__;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__,但是谭老师仍然__;鲜血喷涌,__,但谭老师仍然__。

②先小组内互说,后集体交流。

③学习时间:5分钟

填空式拓展练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去想象,但这部分对高年段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不但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空间,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2.涛声依旧“程式化”

在同一篇课文中,教师设计的“学程单”活动类似,形式不够丰富,这让学生兴味索然,提高不了学习的积极性。如《最后的姿势》一课的“学程单”设计:

①默读课文第4至第7自然段,分别用“——”和“○”画出正面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

②时间:3分钟。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写批注,主体地位突出,但接下来又有一个类似的学程单出现,让学生“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设计的确让学生开始静思默想,圈圈画画地自主学习活动。但学生们会喜欢一节课一直处在这样的活动中吗?形式太单一,过于“程式化”。

3.贪多求全“密集化”

部分教师背离了一张一弛的学习之道,自认为“学程单”中设计的活动越多、越全就越好,于是盲目地追求“学程单”的内容丰富。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中的“学程单”:

①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表达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的情感的句子。

②根据文字描述,在脑海中勾勒出相应画面。

③对极有感触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作批注。

④用“多么……多么……”练习造句。

⑤自学时间:5分钟。

这一学程单要求学生又读又画、又说又写。学习内容表面看上去丰富多彩,但实际操作下来不止5分钟。看上去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参与度也很高,但课堂时间有限,每一个知识点到最后都会因时间的限制而蜻蜓点水般地交流过去,最后什么也没有抓好。

二、如何巧妙设计“学程单”,导出高效课堂

1.抓“字词”,导“研读”

“学程单”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思想情感,形成独特体验搭建了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深入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咀嚼品味文章精妙的遣词造句,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提供了帮助。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学程单”:

①认真默读这段文字,思考:你从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

②圈出关键词语,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③自学时间:3分钟。

这个“学程单”抓住了文章的细节之处,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抓住了重点字词,学习目标更明确,也为学生的文本研读指引方向。

2.抓“拓展”,导“迁移”

课堂上,我们要适当地抓住时机运用“学程单”进行拓展补充,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积累知识的欲望,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以《小草和大树》“学程单”为例:

①想象写话:三姐妹会如何孜孜不倦地写作。

句式提示:

三姐妹以不屈的精神毅力,争分夺秒,孜孜不倦地写作:

白天,__;

晚上,__;

盛夏酷暑,__;

寒冬腊月,__。

②学生选择一两项想象说话,小组交流。

③时间:3分钟

这个“学程单”给出了具体的拓展训练,让学生联系实际,根据句式提示发挥想象,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铺路搭桥。这个“学程单”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空间。

3.抓“合作”,导“多元”

课堂上学生经过充分的自主性学习,在对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处理一些三思仍不得其解的问题时,“学程单”就会成为学生交流的一种需要。此时,“学程单”就要发挥它的作用,设计出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自主学习,进行求异性与发散性的多向思维。如下面《詹天佑》“学程单”:

①默读课文第二段的第二、三行,根据对文中“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形铁路的理解画出一个简单的铁路施工示意图,画在纸上,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后一起合作画。

②自学时间:5分钟。

这个例子中设有“讨论后合作画”,可见,当学生对教材的个人体验和独特感悟,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时;当理解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的内容,需要通过交流来达成共识时;当面对丰富而广泛的学习内容,学生个体学习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时;当具有普遍性、开放性、探究性或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需要通过合作来拓展思维空间时,教师就得巧妙设计出便于合作探究的“学程单”,让学生触类旁通,碰撞出“多元”的智慧。

4.抓“已知”,探“未知”

苏格拉底曾说,“学习必定要依据学生的已知做基础,教师应该要多让学生‘回想’”。学习以学生的已知做基础,透过已知,教师设法营造让学生感到“不知”的情境,学生自然会“想知”“构知”,由此得到“真知”,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也是学程单设计的意义所在。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学程单”:

①什么叫“熟能生巧”?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课文中找出姥姥的话来理解这个词,先小组交流。

②时间:3分钟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情感体验。上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熟能生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知”。学生理解了“熟能生巧”这个词后,再让学生说说积累过的与“熟能生巧”相关的词语或俗语,这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5.抓“个体”,导“全员”

高效课堂,就是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那么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学程单”:

①自由选择下题中的任一个角色练说。

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__说:“船长啊,船长,__。 ”

还是个孩子的水手克莱芒__说:“船长啊,船长,__。”

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想对船长说:“__。”

②先独立练说,后小组交流。

③时间:3分钟。

以上设计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让学生“任选一个角色练说”,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在小组交流中,如有学生因差异不会说或语言组织得不够完整,在小组交流之后他们都会从其他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所需,达到由“个体”带动“全员”,学习效果更显著。

总之,“学程单”就像一台导航仪,准确定位,规划路径,指向目标,促进学习速度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如果我们能把“学程单”设计得“通体透明,形神兼备”,那么,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的高效课堂就离我们不远了。♪

猜你喜欢

熟能生巧船长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船长”失格
熟能生巧
丢失
蚂蚁小船长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