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谈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2018-11-30江苏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朱连娟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读题缆车口诀

江苏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朱连娟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素养是指从学生未来发展和数学学科视角,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达到的数学认知水平、能力素养和数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数学学科与核心素养的一种整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说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则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课堂的“专利”,数学课堂同样需要学生的阅读。在教学四、五年级时,笔者发现学生存在不会读题,不会审题,不会思考,不会表达等问题。笔者当时就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再教学低年级,一定要让学生会读题,会审题,会理解题目。愿望很快实现,这学期笔者正好教学二年级,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怎么都不爱说话呢?怎么这样不会表达呢?怎么做题目不读题呢?仔细一想,是不是因为在一年级的时候,他们都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读题的呢?不管怎样,学生阅读、读题的习惯一定要养成,笔者暗下决心,于是在接下来的数学课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

【片段】

(师出示图片)

师:你从图上看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生:有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坐2人,求需要几辆缆车。

师:谁再来说一说?谁能完整地再说说呢?(让学生充分说,充分理解图意)

出示题目:

师:是的,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缆车坐2人,几辆缆车呢?

生1: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缆车坐2人,需要3辆缆车。我是这样想的:每辆缆车坐2人,3辆缆车可以坐6人。

生2∶可以用除法计算,6÷2=3。

师:你还知道除法,那你这道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再说一次题意)

师:是的,今天咱们就来认识除法。

(学生认识除号,学写除号,读除法算式)

师:在6÷2=3这道除法算式中,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结果3又表示什么呢?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同学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思考】在整个过程中,从看图说意开始,就是让学生说,让学生读,在这样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让学生对除法的认识更加深刻,使整个学习的过程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变得水到渠成。

虽然二年级的学习内容简单,可是教师要想把二年级教好并不简单。学生在这里把乘除法的意义真正理解了,学会了,对后续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笔者相信,读对于学生理解问题来说至关重要。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长点主动放手,让学生学会探究

“8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1~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上课伊始,笔者先了解学生对于8的口诀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对于口诀的内容已经基本掌握。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通过知识迁移探究“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

【片段】

师:我们学过了1~7的乘法口诀,大家回忆一下,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从哪句开始的?

生:7的乘法口诀有7句,从一七得七开始的。

师:今天我们要来研究8的乘法口诀,你觉得8的乘法口诀会有几句,从哪句开始?

生:8句,从一八得八开始。

师:根据我们以往的学习经验,一八后面应是二八,对吧?二八后面呢?(三八)再后面呢?

生:最后一句是八八,总共有八句。

师:我们来说说哪句是最简单的?

生:一八得八。

师: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个8就是8。

……

【思考】学生对口诀已有一定认知,本节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来理解和运用知识。

在教学“想想做做”第2题:7个8比6个8多( ),比8个8少( )。此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笔者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反应比较快的学生总结出方法一:7个8比6个8多1个8,也就是多8;方法二:7个8是8+8+8+8+8+8+8,6个8是8+8+8+8+8+8,一一对应,7个8多了1个8;方法三:7个8是56,6个8是48,用56-48=8。笔者用方法二帮助学生理解,用方法三帮助学生验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完成。贲友林老师曾经说过:课堂中,教师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时能“反三”,而比“反三”更关键的是“举一”。 抓住了“一”,“反三”才有可能。“举一”是基础,是前提,“反三”是结果,是升华。必要时,先“举三反一”,再“举一反三”。不管是“举三反一”,还是“举一反三”,都是为了学生在原有的生长点上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学会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教育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古往今来,苹果树上的苹果掉下来不止千千万,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往下落,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在教学中,教师也许曾遇到过这些问题:对于知识,为什么学生学过就忘;为什么学生对于没有做过的题目,不知从何下手;为什么对于有难度的题目,只有个别学生能找到解决之道。笔者认为:有温故而知新的原因,有接受能力的原因,有智商高低的原因。可是,除了这些原因,就没有其他可能了吗?如果有,是什么呢?是不是学生不会审题,不会学习,不会提问,不会探索,不会质疑呢?教学的设计不是设计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你的圈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仆人,甚至连仆人都不是,而是悲哀地成了学习的奴隶。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其实是一种悲哀。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是奔着以生为本的目的去的,总觉得自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实当教师以自己的猜测去衡量学生的想法时,其所猜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已经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的习惯。教师花大量时间强调了千百遍的知识点,学生并没有出现教师想象中的错误,那该怎么办呢?怎样真正了解学生呢?其实教师倒可以什么也不教,什么也不问,先让学生自己做,再把练习收上来做统计,这时出现的才是学生真正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想”学生会出现的问题,这样的统计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是否还有遗漏,对于新知的理解是否还不到位。只有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整体的了解,教学的设计才能更合理。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真正地去培养学生,培养他们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读题缆车口诀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口诀与加法
口诀中的规律
乘坐缆车
高空缆车
怎样熟记口诀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巧记乘法口诀
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