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有趣·有美
——例谈优秀说课的评判标准
2018-11-30浙江温州市籀园小学
浙江温州市籀园小学 李 娜
说课,常用于比赛或选拔性考核,已日益成为教师评比、评审的关键性形式。经历过说课的教师常有这样的感触:时间太短,脑子短路,且不知道课堂语言和说者的语言如何转换;理论空白,只有设计,感觉板块设计表述不清晰;语言苍白,逻辑混乱,说得乏味,说得心虚……考场如战场,如何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合理安排,不给说课者留遗憾,充分展现自我呢?笔者以三年级上册《香港,璀璨的明珠》为例浅析——好的说课,一定有理、有趣、有美。
一、好的说课一定有理
1.理,是说者表达语文的理解。说课需要说者对文本进行分析,如庖丁解牛,要三言两语中即能显现出教材特点、编者意图、学习价值。
好的说课,自然不可照搬照抄《教师用书》,说者对语文的理解应该是更为深入的个性化分析。以三年级上册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为例。从文本特点而言:第一,给读者最为直接的印象就是全文有很多四字词语,用词准确而华丽。第二,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而明了,全文总分总结构,且2~5自然段的分述部分每段有一句中心句,每句有一个中心词。第三,段落典型有特色,如描写“灯的海洋”这段,是典型的总分段落,从“港湾”“马路”“高楼大厦”三个方面具体描述了香港夜景灯光的美丽与迷人。从编者意图而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本单元中,作为《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补充,它们相同之处都是非常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写景文章;相异之处是分述部分角度各有不同——《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从不同的地点来介绍,《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从不同的季节来介绍,而《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从不同的方面来介绍。从学情而言,三年级上学期是学生学好具体写一段话的关键期,那么课文“灯的海洋”这段的总分写法就非常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以上的文本解读是从教材特点,编者意图和学习价值三个维度进行的全面剖析,这样的解读更全面,更清晰,更立体。
2.理,是说者阐述教学的理由。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说课要求说者阐述使用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合适、有效的方法选择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高度体现。
《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说课者可做如下的表述:通过以上文本解读,《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的教学点确定为理解、积累和表达。理解,是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这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梳理,为学生高年级时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一篇文章的写作结构做好铺垫。积累,是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做积淀提升。表达,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几个方面进行总分结构的段落表达,这是单元习作“写一处景物”的分步落实,也是三年级学写总分段落的必然要求,因此这也是本课时的主旨和核心。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学法上用引导发现法,去圈画、运用;教法上用板块推进法,去聚焦、迁移。
在这部分说课内容中,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策略打包成一个整体,是第一部分文本解读的延续,也是下一部分教学目标的引子。
3.理,是说者说明教育的理念。说课中教育教学理念不可无,又不可多。适时穿插,巧妙点缀,理念能为说者的教材理解和教学理由支撑起立体的框架,这个框架便是说者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素养。
教学理论可穿插在很多地方,但在教学内容确定和教学方法选择环节的理论引入是一个很常见的,或者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说明,而最常用普遍的理论来自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中有如下表述:“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由此可见,《香港,璀璨的明珠》进行四字词语的积累、主要内容的梳理和关键段落的学习、运用,正是与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一致吻合的。
教学理论可引用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观点,比如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慎用当代某位专家的教学主张,以免有观点和流派不同的评委,造成评价的差异。
二、好的说课一定有趣
1.理趣,关注知识和能力,体现课堂学习的理趣。目标设计要蕴含着学习的理趣,目标是起点,亦是终点,好的目标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比一下《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两种不同的目标表述,其一为:
①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③学写总分段落。
其二是:
①画出文中四字词语,在判断题中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②在填空和圈画中借助文中四字词语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提取信息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的思想感情。
③引导发现,归纳“灯的海洋”这一段落的总分结构,在试错和练习中习得总分段落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文中的四字词语。
目标表述应该具体而清晰,从目标理趣的表达中应该能看出,用什么方法,教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效果。通过以上两种目标表述对比,第一种目标表述比较空洞,而第二种目标表述不仅体现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有课堂教学的操作性和教学效果的可测性。
2.兴趣,关注学生和学情,体现学习过程的兴趣。教学设计要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思维、产生碰撞,发现秘妙、豁然开朗。拨云见雾间层层递进,适时引入支架,让学生在通往重难点的道路上去尝试、去体验、去收获。
教学过程无疑是说课中分量比较重、用时比较多的一部分内容,在说教学过程时应注意各个教学板块不平均用力。教学重难点、个性点应该是设计发光点,需要详细地展开来介绍,让评委听得充分而深刻。比如《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中,其教学目标的重难点定位为:发现“灯的海洋”段落的总分写法,并在试错和运用中一课一得,形成能力,习得方法。那么,这个板块的说课就要用时更长,话语更充分些。
3.乐趣,关注听者和氛围,体现说课情境的乐趣。说课不是上课,说课不是试课,在关起门来的三五个人的空间里,说者要关注听者的感受,营造“说”的氛围,使“听”者入耳、入心。
在说课的15分钟时间内,说课者要经历几种不同言语模式的转换。首先是问候的交际言语模式:踏进说课室,作为应试者应与评委微笑问好,语气稍稍上扬,给人以积极自信的饱满状态。其次是叙述的演讲言语模式:开始说课时,在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环节可用平缓的语气,逻辑清晰,吐字清楚,抑扬顿挫。最后是略带表演的故事言语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用在说教学过程时的亮点板块,为使听者有现场感,说课者可适当地把自己在考场的说课者角色转换成在课堂中的教师,尤其在学情预判,预设生成时候用讲故事的语气,能有效带动倾听者的兴趣,在脑海中描绘出说课者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演绎的灵动画面。
三、好的说课一定有美
1.闻于声:美的语音,美的语调,美的语速。“说课”是以“说”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正确标准的语音,柔和沉稳的语调,徐缓有度的语速,都在无形中包装、美化了“课”。
前几年有两部得到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都是描述英国政坛大人物说话的故事。一部是《国王的演讲》,讲的是说话结巴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如何克服口吃,对全国发表演讲;另一部是《铁娘子》,讲的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从政生涯,片中有描述到她为了增加自己的权威感,被要求受训把声音变低沉。
连英国的国王和首相这样的人物,都要等到政治生涯的最关键时刻,才迫不得已开始调整自己的腔调和音质。可见,一般不必从政的人对说话这件事是多么习以为常、随心所欲了。所以建议平时用手机把自己上课、发言的语音录下来,或者请亲友坦诚地告诉你他们平时听你说话会有怎样的感受。
2.观于形:美的体态,美的目光,美的表情。在主要看“气质”的年代,可以不看颜值,但大方的体态,自信的目光,淡定的表情,一定能为说课者增加印象分。
科学家通过测试得出结论:人类接收的信息总量中有70%~80%是靠视觉来确定,只有10%左右从听觉获取。从体态来说,教师步入说课室,若神采奕奕,步伐轻快,就能显出自信和快乐,给人以稳练的感觉。从目光来讲,眼神主要包括环视、注视等,人们用眼睛所传达的信息是无限的,实践证明,互动双方目光接触的时间越多,获得信赖、激发其兴致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表情而言,罗曼·罗兰说过:“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出的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得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说课中,教师的表情要自然谦和,恬静端庄,使听者体会到教师的亲切,由此也料想这样的教师定能在实际教学中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3.感于时:分割之美,详略之美,长短之美。在限定时间的备课、说课时长里,分配备课的思考、书写、统整时间;安排文本解读、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等说课环节的时长是一项非常科学严谨,极具艺术性的技巧。
据经验,在60分钟的备课时间里,前3~5分钟开始阅读思考,30分钟书写准备,最后3~5分钟作整体思考。在15分钟的说课时间里,教材、学情、目标讲完控制在3~4分钟时间,10~11分钟内讲述教学流程,其中重点板块需要3分钟或者以上的时间,才会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14分钟的时候自己准备好结题。15分钟说课时长中,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等各个环节处理详略是一门艺术。15分钟的说课时间用时不足,或者超出,都会造成某些环节的遗漏或删减,导致说课不充分,因此控制说课时间的长短是需要训练的。
说课,考核心态学养、课程理念、执教水平、教学机智,是教师综合素养的全方位体现。走在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路上,让我们一起追求好的说课——有理、有趣、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