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要唯“真”、唯“下”
2014-08-11沈远铭
沈远铭
公开课作为沿袭多年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其在研究教学方法、研讨教学规律、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做课者价值取向的偏移,造成了公开课功能的异化,很多的公开课被注入了太多的课堂以外的东西,使公开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一、公开课误区分析
1.唯“美”。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单纯地追求着教学过程的“艺术”化,上课过程往往声、光、电俱全,整个流程如同排演童话剧。教师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学生的一切活动,包括活动过程、问答等都有严密细致的预设,整堂课的设计看上去密不透风。这样的公开课在形态上往往是风生水起,鲜花盛开,做课者驾轻就熟。课堂上忽而鸦雀无声,忽而百鸟齐鸣;忽而鱼翔浅底,忽而鹰击长空;忽而小溪碧流,忽而百川归海……教师就像蜘蛛一样,编织好一张张诗意而唯美的网,而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压制,只能被困在了美丽的“网”中央。
2.唯“新”。一些公开课为了引发轰动效应,教师往往在课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自己独特的创意,从所谓的创新上下功夫,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大有“课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和架势,导致有些公开课重形式而轻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需求,违背了教学的规律。在这样的公开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谈起,学生很容易成为背景,成为配角,成为道具。
3.唯“名”。很多公开课都带着明显的功利目的,一堂课承载了许多课本身之外的东西。尤其是赛课,教师是为荣誉上课的,所以从课的设计到课的展示等各个环节都是步步“惊心”,步步为“赢”。此外,让我们再看名师所上的风采展示课,他们一次展示少则要面对几百双,多则几千双的关注和期待的眼睛,对他们来说,一堂公开课不亚于电影新片的发布仪式,所以更不允许自己演砸,这样就迫使一批名师在上展示课前会花费很长时间、大量的精力去开发一堂公开课,造成了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4.唯“上”。现在很多的公开课,都承载了不该承载的重。做课的教师必须迎合权威的观点和评委的口味,必须体现背后“做课”团队的意图,甚至还要综合考虑领导的意见。所以很多公开课都是“向上看”的,这样的公开课一方面是做课的教师在戴着镣铐跳舞,自身从某种意义上也成了“提线木偶”,对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所起的作用不大;另一方面,这样的课的立场和出发点是为了展示教师及其团队的风采,教学活动当中真正的主人——学生的学习需求总是不经意地被忽视了。
二、有效公开课的三个维度
衡量公开课的有效与否必须考虑三个维度:其一是对学生来说有没有真正获益,其二是做课教师通过公开教学有没有真正地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其三是对参与观摩的教师来说有没有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启发。如何达成这三个维度呢?笔者认为公开课必须做到:
1.唯“真”。“真”和“实”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态度,不管是什么课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际上很多公开课的“公开”包含两层含义:既可以公开展示成功的一面,也可以公开展示问题和思考。而有时候本着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所展示的问题与思考可能给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更大,因此我们期待做课者能勇敢地脱下“战时袍”,洗净铅华,从粉饰和虚无中走出来,求真务实,在课改的拐弯处将公开课做一个漂亮的转身。
首先,要勇于开放真实的常规课。我们期待做课者开放常态课堂,想看看洗却铅华后的做课者是怎么上课的,因为常态的课对一线教师来说更有借鉴和学习的意义,而且做课者,尤其是名师更要有底气和勇气开放自己的常态课堂,这样才不失公开垂范之意。
其次,要多举行务实的研究探讨课。期待做课者把展示课定位于探讨、探索、研究,不求最好,但求解决实际问题。期待做课者有允许自己失败、直面问题的勇气,放下面子,开诚布公。一线教师有时候需求的并不一定是几个成功的课例,做课者对课的研究、探索、磨砺过程的展示对一线教师更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第三,要敢于承担真切的课改攻坚课。我们期待做课者,尤其是名师要打破“天南海北一堂课”的局面,期待名师在上“代表课”“拿手课”的同时,要敢啃硬骨头,敢于上挑战课。现在正是课改的关键时刻,众多改革的深层次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亟需我们去面对和解决,我们呼唤名师把展示课当作课改的抓手,为课改服务,让自己充当课改的先锋。
2.唯“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接地气,要唯下。这里的“下”指学生和观课者。公开课都必须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一切都需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心中有“人”,做到“向下看”,才能彰显出其应有的功效。
首先,要把学生放在心上。这是公开课最底线的要求,公开课如果丧失了学生立场,只是为了追求好看或者所谓的轰动效应,唯上唯新,那么就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公开课中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情出发,充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接地气、向下看,唯有这样,才能彰显出公开课真正的价值!
其次,要把“观课者”放在心上。公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为了率先垂范,为了引发别人的思考。因此,公开课必须要起到思想“酵母”的作用,让听课的教师在听完课后有所思,有所得。当然这对公开课的组织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课者毕竟不是容器,不是公开教学活动环节的终端,更不是公开教学活动的背景,因此必须注重交流和互动,提高观课者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成为平视者而不是仰视者,成为思考者而不是模仿者。(浙江省仙居县实验小学 31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