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维随“争论”再飞一会儿

2018-11-30赵万文

中小学校长 2018年2期
关键词:秦兵马俑落花生文眼

□ 赵万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正逐步走向开放、民主,课堂不再是教师“讲经说法”的 “一言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不会再像传统教学中的 “静如止水”、“波澜不惊”。因此,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经常会 “诞生”自由对话的生动场景,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 “争论”。这样的“对话”与 “争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会让课堂放射出生命精彩与活力。那么,如何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 “争论”中来呢?

一、营造活跃环境氛围,让学生敢于 “争论”

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 “争论”氛围,教师应力求做到:有一双特殊的慧眼,充分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吃透教材,及时抓住辩题;拥有课堂教育教学机智,引导、激励 “争论”,达到越辩越明,而不是离题万里、越辩越糊;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一起读书、讨论、研究;对学困生更要给予爱护而不排斥、给予帮助而不责难、给予诱导而不压制。课后可以开展民主生活会,让学生从心底里正确评价老师,养成大胆发言、“争论”的习惯。

二、强化辩证思维训练,让学生乐于 “争论”

学生对新鲜事物总好争辩出是与非、好与坏,而且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联想、灵活性强,但往往容易走向片面化、绝对化。然而,在阅读教学中的 “争论”不是要做出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而是要在 “争论”中活跃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抓住课文 “文眼”处。“文眼”即文章中提挈全篇的关键笔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 “文眼”,引导学生通过 “争论”,找出与全篇文章的关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学 《秦兵马俑》一课时,首先抓住中心句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理解,从而统领全篇。学生读后,通过质疑——为什么说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秦兵马俑有哪些类型?他们不同的个性又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认真阅读全文,纷纷发表观点,这便是 “争论”的开始。当讲到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时,学生又问“如此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呢?”学生的提问是其主动与深入思考的表现、创新的萌芽,以及主体性的张扬。

揣摩人物内心处。有些文章没有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只写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争论”,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由此透视人物细腻的情感。比如,《爱如茉莉》中有这样的句子——“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对此可以引导学生“争论”:爸爸为什么会直奔医院?他想到了些什么?教师通过学生的 “争论”,引导学生揣摩爸爸的内心世界,感受爸爸对妈妈深深的了解,以及爸爸与妈妈之间浓浓的爱。

紧扣主题难解处。在教学文本中,很多朴实故事都蕴涵深刻的道理,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蕴涵其中的道理,往往让老师费劲脑筋,而 “争论”的运用则能很好解决这一难题。比如,《落花生》一课可以利用两组对立观点之间的“争论”:喜爱做像 “落花生”那样的人,以及愿意做 “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轻轻松松地使学生明白 “落花生”的精神和作者的良苦用心。

深究用词经典处。在经典篇目中,经常有一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用词,比如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空中有着几痕电线,而燕子就是上面跳跃的音符”中的“几痕”;“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中的 “活泼”等。这就可以通过漏词、换词等方法,引起学生的“争论”,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词的妙处,从而使自己的作文有所 “建树”。

补充内容空白处。教材中有的篇章往往会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令人遐想、惹人深思。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些空白处进行 “争论”。比如 《三顾茅庐》中 “诸葛亮是不是故意睡觉,以此来考验刘备”,便是文章的空白处,教师可引导学生“争论”——如果是有意装睡,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他又为什么这样做呢?如果不是,你又有什么依据?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去再创造。引导学生 “争论”的地方还有很多。一般来说,可以在略写处、困惑处、易错处,甚至无疑处进行 “争论”。

三、采用有效形式,让学生善于 “争论”

“争论”的形式可以采用合作小组中同学之间的 “争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 “争论”,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 “争论”。课堂上学生有的害羞,不好意思 “争论”;有的胆小,不敢表达,而在合作小组中,生生交往的形式往往能消除孩子们的羞怯。在相互讨论的热烈气氛中,可以激起更多思维火花,相互 “争论”,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和表达机会,当然“争论”的结果是每个小组成员的智慧结晶。学生们在小组中通过“争论”,得出 “不认识”并不是完全不理睬,而是指不和同学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组内的 “争论”若是一种合作的话,那小组之间的 “争论”则充满竞争。互相 “争论”的结果是加深且拓宽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并使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师生之间的“争论”往往快速、有效地揭示课文的中心思想,使人物形象越辩越明。

有些 “争论”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内完成,教师要将学生的“争论”恰当处理,善于选择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课堂外去思考、讨论。其中存在两类情况:其一,教师能让其 “争论”,但课堂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给予时间,教师可以指明 “争论”的方向或方法,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探求答案。其二,教师对学生的 “争论”不能给予正确评价时,切忌生拉硬扯、不懂装懂,或敷衍搪塞,以免给学生错误信息,应当坦然相告,待下课后研究,并及时将结果反馈学生。因为,课后适当拓展、延伸,使学生养成乐思善辩的习惯,也很重要。除了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鼓励、引导学生进行 “争论”外,还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或综合活动课时间,先观看 “华人大专辩论赛”录像,再模拟 “争论”;或围绕一个观点的正反两方面开展辩论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 “争论”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增长才干、形成习惯。

当然,“争论”是一把双刃剑,稍不注意就会使课堂走向预期的反面。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从而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

猜你喜欢

秦兵马俑落花生文眼
搭建深度学习支架 助推思维能力发展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为例
不可思议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旅行攻略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散文阅读有方法
秦兵马俑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启示
落花生
巧用“文眼”,为阅读教学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