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与当代青少年文化研究

2018-11-30□周

中小学校长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思想品德青少年

□周 瑶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当代青少年,尤其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们,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追求等方面,与前几代人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学校德育尚未有针对性地应对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一种成年人的 “独唱”,缺乏青少年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参与。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较为关注青少年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却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文化世界,难以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一、学校德育需要了解当代青少年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了解当代青少年文化为全面把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提供线索

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每天到底在想什么、心里有哪些困惑和烦恼,那么,即使我们觉得已经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心血、很多感情,学生也不会在意、不会感激,相反还可能引起学生的不满,甚至埋怨。而要想了解学生到底在想什么,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就必须了解当代青少年文化。受到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学生在校园里面可能会以一种表演的方式来呈现他们行为举止好的一面。如果在校园之外,没有校规校纪的约束,学生可能会以一种自由随性的方式来呈现他们行为举止的不好的一面。学生在校园之外的行为举止、生活状态,往往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青少年文化源自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为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提供了线索。

(二)了解当代青少年文化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供沟通的桥梁

青少年文化就像是教师与学生顺畅地沟通、交流的一个中介、一座桥梁。如果教师能够了解当代青少年文化,那么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觉得教师和自己是属于同一个圈子的,进而学生会愿意敞开心扉,向教师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很多时候,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因为教师所属的群体与学生所属的群体存在着一种代际文化冲突。代际文化冲突,其实质也就是在不同的 “代”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建立在其上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冲突。[1]教师是成年人,是社会文化的代表,也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学生大多数是未成年人,承载着未成年同辈群体所特有的文化。教师如果不了解当代青少年文化,以 “姜还是老的辣”、“我是过来人,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自居,就会导致师生之间的隔阂与分歧、对立与冲突。为了减少矛盾、化解冲突,教师需要了解当代青少年文化,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和学生有效互动。

(三)了解当代青少年文化为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提供资源

学校课程按照其存在与起作用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形式明确陈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未明确陈述的课程。如果说显性课程的存在和起作用的方式是外显的、裸露的,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内隐的、潜藏的。文化与人的关系就像空气与人的关系,青少年文化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是普遍存在于学生身边的。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多的不在于知识掌握的多少、能力培养得怎么样,而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方面,所以青少年文化实际上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如果教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的德育活动中想办法把青少年文化融入进去,那么青少年文化将成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优质资源。教师有意识地把青少年文化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所建设的隐性德育课程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当代青少年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当代青少年文化的积极点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 《代沟》一书中,根据社会变迁的速度和整个社会的稳定性,提出了三个概念: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所谓后喻文化,是指年长的一代要反过来向年轻的一代学习这样一种社会形态。[2]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后喻文化的现象在我国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思想观念方面,当代青少年独立自主、自信勇敢、开拓进取、创新创造的精神非常强,而成年人相对保守落伍。在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方面,当代青少年懂的比成年人多,也乐于把自己懂的东西教给成年人。当代青少年主体意识比较强,关注 “我”这个主体的感受,渴望从万千大众中脱颖而出,无论是在穿衣打扮还是在娱乐休闲活动中都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正是青少年这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给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文化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和延续。

(二)当代青少年文化的消极点

当代青少年被称为 “数字土著”,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然而,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沉迷导致网络上的恶搞文化、三俗文化渗透到了当代青少年文化中,对学生进行道德选择产生了消极影响。某报刊曾经统计报道过,在回答 “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素质”的问题时,66.1%的学生没有选择 “诚实守信”,55.1%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甚至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正常的。[3]当代青少年喜欢彰显个性,使用戏谑、游戏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 “火星文”,它们通常是由英文、韩文、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生僻字、符号等组合起来的在网上流行的语言。这类语言常常带有互相嘲讽、取笑、贬损的意味。此外,当代青少年文化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追逐时尚潮流、过分崇拜偶像明星、注重物质享乐等不良的倾向。

三、学校德育如何面对当代青少年文化的建议

(一)学校德育应该理解、宽容并尊重当代青少年文化

当代青少年文化就像是反映青少年学生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一面镜子,如果单单就文化来看文化,那么很难看到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有把对青少年文化的理解放到当前青少年学生所处的整个社会大背景中加以综合判断,才能全面地、辩证地了解当代青少年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宽容并尊重当代青少年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尊重青少年文化意味着尊重青少年学生。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客观地、不带偏见地看待当代青少年文化,承认和接受其中的 合理因素,扬弃和改造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引领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二)学校德育应该增强青少年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

文化多元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每时每刻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网络、手机、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成为各种文化思潮、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途径。而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够强,容易一下子接受和轻信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被表面上看似正确的信息误导。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适时、适当地介入,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确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增强学生面对各种文化思潮时的辨别能力、理解能力、选择能力。

(三)学校德育应该回归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世界

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重视将学生的生活体验、认识和感悟引入到学校德育实践中来,才能避免出现杜威所批评的 “最大浪费”,即 “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4]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课外文化兴趣培养活动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校情、社情、民情、国情,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学校德育工作只有真正接地气,才能为学生喜闻乐见。

[1]石中英.代际冲突与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J].现代教育论丛,1997, (1): 15-18.

[2]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刘微.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2-6-23.

[4]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思想品德青少年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选择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