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初探
2018-11-30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小学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小学 邓 清
在资源大整合的时代背景下,尝试学科之间的整合顺应时代的进步,体现了创新精神和教育观念的进步。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本着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质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将英语教学与民歌有机结合,开创多元化教学方式。
一、“唱响民歌”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的民歌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将传统的音乐形式与博大精深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在人类的文明的进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民歌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到唐宋时期,民歌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众多耳熟能详被人们传唱至今的民歌曲调,清明时期更是民歌发展的巅峰时期。
民歌按其载体不同分类大致分为号子、小调、山歌等,根据表现方式和特点的不同,曲风也大不相同。
民歌蕴含着博大文化底蕴,强调积极的处世态度,弘扬道德修养。就政治影响而言,就像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的政治态度,形成一种适应时代政治风俗的社会风气。
二、英语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英语教学大多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帮助学生获得英语交际的初步应用,课堂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在固定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语感训练相对缺失。学生对英语的认知仅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
在日趋于西式化的教育下,传统文化传播逐渐被忽视,英语教学又得不到突破,基于以上考虑,本人尝试将英语教学与民歌进行学科领域的整合,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希望改善这一尴尬局面。
三、民歌带动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英语教学进行融合,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探究欲更能激发学习热情,引发民歌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英的教学结合,达到双管齐下的教学新气象。
四、民歌与英语学科融合的课堂实践
音乐因其自身的特性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而音乐和语言的联系都是以声音为基础的,乐感的培养对于语言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民歌与英语教学的结合就更具理论依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减轻了学业上带来的压力,起到舒缓心情,陶冶情操的作用,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
1.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性地引入民歌,创设与之相关的情绪色彩。情绪心理学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强化、动力和调节三方面功能。而一切的认知都是从感官出发的。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本质特征和心理活动,进行情境的设定,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景中,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引发英语语言学习的热情。
例如《茉莉花》,教师在引入时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这首歌的中文版,也可以让学生闭眼通过教师的朗读“又香又白”“芬芳美丽满枝桠”等的细节描述,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翻译,接下来,教师播放英文版翻唱,让学生进行鉴赏,体会同一歌曲不同语言形态的情感差异。
2.多媒体结合,带来课堂新体验
多媒体以其形式多样的画面感,能给人一种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和享受。教师在进行课堂创新时,不妨将多媒体作为媒介将民歌导入到英语教学中去,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带来感官体验,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提高英语课堂的质量。
例如《康定情歌》,教师将视频画面呈现——广阔草原、牛马成群的美丽景色,伴随着美妙的歌曲,仿佛置身于其中,学生通过多媒体所呈现的画面感,从听觉、视觉中深入感知民歌的丰富情感和内涵。随后教师在英译的歌曲中拓展延伸,将歌词中涉及的单词和语法进行讲解,联系日常教学中所学语法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着重强调,拓展学生英语的课外知识,巩固旧知识点。
3.民歌英译,提升英语语感
将耳熟能详的民歌通过一定程度的英语功底进行翻译,可以让学生在感悟中国文化的浓厚底蕴的同时,激发对于民歌的浓厚兴趣,在进行“民歌英译”的同时,也体会到语言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
在进行《茉莉花》翻译时,教师先将学生带入到情景当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渲染,然后让学生先根据现有的英语水平自行翻译,目的是让学生正视自己的英语水平,勾起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之后教师将正确的翻译版本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其中的奥妙,学生的翻译略显生硬,而参照版本的翻译字里行间充满诗意,不仅让学生叹服语言的博大精深,激发了语言学习的兴趣。最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在一起学唱英译版本,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语言的锻炼,提升了英语语感。
4.游戏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更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和活动充满兴趣,游戏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所创设的,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英语语言的奇妙,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将中英文民歌进行串烧,让学生“猜歌名”运用熟悉的旋律,激发学生的思维运转,增强学生的听力;或者可以玩“击鼓传花”,学生将手中的沙包传送,教师随着“民歌”的节奏敲黑板,当声音停下时,沙包落到那个学生手中,就有那个学生表演节目(要求是唱民歌,最好是唱英译的民歌)。学生在这样的游戏中愉悦了身心,同时也锻炼了英语语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学科间的整合是将科目间的共性和各自的优点进行结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将民歌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导入到英语语言教学中,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以上探究还只是个大胆设想,需要落实到今后的课堂实践中进行进一步延伸和论证。
[1]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