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纠出的深刻性
2018-11-30安徽省蚌埠市仁和小学朱正聪
安徽省蚌埠市仁和小学 朱正聪
一、问题及分析
期中考试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
用一块长30分米、宽11分米的长方形红布做直角三角形小旗,已知小旗的两条直角边都是2分米,这块长方形布可做成多少面小旗?(下称“题一”)
结果,95%的学生都是这样做的:
30×11=330(平方分米)
2×2÷2=2(平方分米)
330÷2=165(面)
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这样做呢?思路如此雷同?原因是考试前曾经做过这样一道题:“用一块长30分米、宽10分米的长方形红布做直角三角形小旗,已知小旗的两条直角边都是2分米,这块长方形布可做成多少面小旗?(下称“题二”)当时是这样概括的:先算出这块长方形布的总面积,再算出一个三角形小旗的面积,最后用总面积除以一个小旗的面积,就能得出做多少面小旗。算式是:30×10=300(平方分米),2×2÷2=2(平方分米),300÷2=150(面)。
这两题唯一的不同是一个宽11分米,另一个宽10分米。从表面上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解题似乎很有道理,确实总面积330平方分米里含有165个2平方分米,但这样得出的答案却是错误的,原因何在呢?
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消极影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起点,才能真正让学生悦纳数学,使学生在既有经验与知识的支撑下,有效参与教师的教学互动,培养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见,原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新知的重要。但是,并非所有的前经验对学生的学习都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比如上例,在学完“题二”的解法后,“大面积÷小面积=多少面”的思维定势就以潜意识的形态存在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当遇到类似题目时,学生就会直接进行方法的迁移、复制,导致了错误答案的产生。
2.教师狭隘的教学观导致了“为解题而解题”
其实,只要往下再想一步就会明白,“题二”太具有特殊性:长方形的长和宽恰好是直角三角形边长2的整倍数,它并不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当初上课时,学生汇报了统一的解法后,我脑海中曾经闪过这样的念头:裁缝做衣服常有剩余的边角料,做小旗是不是也有?理论上的数据是否与实际做的数据相吻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但转念又想,毕竟这题的答案是正确的,如果继续拓展,这节课的任务就可能完不成,这一题就到此为止吧。如今回过头来看,正是当时的简单草率酿成了今天学生的错误。这错误显现在“题一”的答案上,根子却在当时“题二”的解题思路上。
节省的时间也许可以多做几道题,但这只是练习数量的显性增加,而不是学生思维的隐性扩展!这样做,真的完成学习任务了吗?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本末倒置!
为了使学生的前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兼顾知识间的联系,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授课方式完成教学,否则将带来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二、纠错
根据以上分析,我必须给学生时空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改变已有的思维定势和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学技巧,并不是让学生的学习、掌握知识变得容易和没有困难,恰恰相反,当学生遇到困难并独立地克服这些困难时,他的智力才会得到发展。因此在讲评试卷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错误的原因,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关于“题一”的其他解法。很快便有了答案:30÷2=15(个),11÷2=5(个)……1(分米),15×5×2=150(个)。
从学生疑惑的表情,我感到他们正经历着认知冲突——为什么两种做法的结果不一样呢?是两种答案都对,还是一对一错?会是哪一种呢?教师紧跟着引导“要想到得到正确的答案,你可以画图,可以试着用纸做一做”……学生经历了做小旗、画图、协商的过程,不难发现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50面。因此得出结论: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三、拓展
英国数学教育家怀特海说,不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节律和性质,实质上是教育无活力的主要根源。在学生达成共识,思维处在最活跃的状态时,我抓住这一提升思维的绝好时机,紧接着出示:
用一块长31分米、宽11分米的长方形红布做直角三角形小旗,已知小旗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2分米、3分米,这块长方形布最多可做成多少面小旗?
用一块长30分米、宽11分米的长方形红布做直角三角形小旗,已知小旗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2分米、3分米,这块长方形布最多可做成多少面小旗?(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到答案:第一题31、11都不是2和3的整倍数,要想做小旗最多,只能这样,31里最多有10个3,11里最多有5个2。则有结论:10×5×2=100(面)。第二题的难度更大,要两次灵活地选择,先看:30里有15个2,11里最多有3个3,则有结论:15×3×2=90(面)。剩下的长30分米、宽2分米的“狭长地带”在这一题已不是边角料了,把刚才三角形横着放,则30里有10个3,2里有1个2,则有结论:10×1×2=20(面)。然后加在一起:90+20=110(面)
最后,引导学生与“题二”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学生在类比、抽象、概括中明晰:此种方法更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此次纠错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撇开已有知识经验的干扰——暴露错误原因——与原有的思维分裂——重新组织认知结构”的心路历程,使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得到一次锻炼的机会。
[1]王艳侠.有效利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错误[J].吉林教育,2017(Z2).
[2]虞晓萍.激发思维,精彩生成[J].考试周刊,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