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杂谈
2018-11-30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仁桥小学卢庆明
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仁桥小学 卢庆明
一、现状分析
新一轮《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教材以它独有的方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打破了过去那种忽视地域差异,一味贪大求洋,贪外求异,宏观失向,微观失真,理论层面不成系统,实践层次片面单一的前轮改革的怪圈,不再生搬硬套西方模式与话题,将拿来主义与本土特色相融合,生成自己的“核心芯片”。在破与立,承前与启后,形象与抽象关系中,消除复制加粘贴加保存模式,围绕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发散性和变通性上,注重了脱虚向实,脱高就低,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探究话题的开放性,发出自己的声音,实现科学教育的本真回归,最大的亮点是又一次把科学课程列入一年级教学体系中,增添了《学生活动手册》让科学教学真正成为亚中心主角。
《新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在点拨思路、盘活思维上颇有新意,将STEM融入教材选择与设计中,直面现象,由一般到特殊,由表层到核心,以外在的自然形态,内部的核心要素,以个体——整体——部分——整体,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会从不同角度获得见解与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深化,既有轻描淡写,疏则走马,又有深入浅出,密不透风。既控制严谨,把握尺度,又推理合格,规范程序。既鼓励撞车,照搬已有,又透过现象看本质,做着实验得结论,设计的问题情境既在情理之中又可意料之外,进一步将科学教育重心逐步向求结果到求过程转变。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态度是用一定的科学价值观对待事物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分为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前期的科学教育往往偏重认知、行为,忽略情感。只是一味地传递前人积累,定位于过去,定向于海外。加之近年来一直使用循环教材,十年一套书,编辑不前,更改不多,换汤不换药,形成固化,束缚教条,存有明显的局限性,前沿科技越来越远,痼疾深重。科学教育的创新没有取得实质性进程,就书论书,忽略方法与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教育普遍存在着一英里深,一英寸宽的哲学思维,简单的工具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奥的科学原理,蕴藏着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存在诸多局限性,往往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点状思维丰富,就事论事,面向思维空洞,异想天开。缺少思维的长度,缺乏思想的深度,物化的实验环境难以言传,更不意会,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做好串联者的角色,推门、开窗,形成清晰的教学界定,明晰的教学主张,在还原场景的基础上,链接原点,既要顺其自然,叩问原始状态,靠船插篙,步步为营,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前后贯通,又要化简为繁,炒冷饭,蒸凉菜,借铺垫,刨根问底,异构共生,求精避凡,指点迷津,让学生在眼花缭乱的视觉冲击中形成雾里看到花,水中望到月,管中窥到豹。在机械循环的记忆、模仿、练习中,向多样、全面、广义的探究意识中深耕深挖,探究越深入,话题就越多,节外枝条越丰富。其次是引导好学生把握好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关,低年级学生天方夜谭多,奇谈怪论足,存疑观念强,往往毫无掩饰性,本真面貌缺陷明显,朦胧意识决定行为方式,主观能动性显现边缘化式的“单元”活性因子有余,合理因子不足,逆向思维的怪圈在课堂上碰撞,违背主题的情境在课堂上呈现。
二、策略列举
建立资源库,以网络化的解读实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将学生推向科学技术教育教学的最前沿。生活中的科学为什么太多,眼、耳、口、鼻、舌、手接触的万物太杂,单靠每周两节的科学课已远远不够。电脑、手机始于有形,缘于需求,百度一下,天光云影共徘徊,一切都在灯火阑珊处。据不完全统计,85%的十万个为什么都能从网上找到答案,搜集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存储的积淀过程。这样,使得学生拥有广阔的信息环境,知识体系。最终的结果是将来的某一天电脑存储的信息超过人脑。
构筑共同体。班级成员复杂,性格多样,能力多类,动手与动脑层级有别,可以把学生按兴趣、能力、类别进行划分成若干小组,具有共性,相互匹配,由专一向特长发展,弥补结构性缺失,从个体走向群体,避免孤军作战,单兵行动,从而事半功倍,发挥主观能动性支撑,共享。从消除空白点向消除空白区域方向发展,在乱中寻序,众中求主,由单向传递向多元并存。差异兼容中,羽化成蝶,孕育新奇,诞生创意,留痕存果,避免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不失为一种智慧选择。当然,这种共同体有别于社团和兴趣小组。
进行小实验。作为小学科学小实验,是用材料说话,是价值的研究和预定目标的感知,更是对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尝试、感悟。既要借鉴宏观思路,由过程中心向能力中心演化。又要移植,避免纠缠不清的绝对化倾向的直接影响,缺乏实证和逻辑走弯路,在得出规律中总结规律,在总结经验中把握规律,由个别化向深层次追问,由实践向理性层面清晰提升,也为将来的发明创造提供基础。
设置好情境,以个性化解读落实好“施工图纸”。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具有浅表性、单一性特点,换角度以学生的视角,揣摩他们的心理特征,筛选最佳情景方案,调控教学节奏,既考虑到心理承受与生理接受能力,以情景方式,由粗到细,由细到粗,反复推敲,仔细分析,展开研究,层层递进。又要反复斟酌,引导融入,抄近道,把握伸缩性,控制自由度,不断地拓展迁移,由浅入深,逐层引入,推波助澜,推陈出新,在生命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留下深刻痕迹,对科学学习有一个全面系统地认识与积累。教学媒体的升级将许多空洞说教变为可能,形成众多活性因子,推动固有的教学生态、场景、情境,引导学生由慧眼向慧心转变。
点构线,线绘面,面成体,这是科学教师,科学教育的一个真实过程需求。重新审视新课标下的科学教育教学领域的核心要素,衡量指标,起步见曙光,但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