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2018-11-29刘桂霞
摘 要:良好的品格就是健全人格的根基,随着当前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也更加注重公民的道德教育,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注重紧密结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实际生活中探寻相关的教学资源,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基于此,文章对如何从生活中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童年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7-23
作者简介:刘桂霞(1981—),女,江苏如皋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德育。
一、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基于生活、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来学习生活的一门课程。和实际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是该课程的基本特征。只有将课程教学和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学习[1]。
但课堂教学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阵地,其有着远离生活的不足,教师要想有效越过这一鸿沟,就要注重通过相关的活动,使课堂和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得到最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也就是说,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积极捕捉和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现象和问题,并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活动,真正实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搜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二、在生活中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优势
1. 能够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源于生活,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很多学生无法提升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甚至一些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学习过于严肃,从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一种抗拒心理。那么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源泉,能够更好地展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性,有效化解道德与法治学习中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有效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
2. 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符合小学生特性,还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生活、教学和发展的三位一体发展目标。教师注重在实际生活中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能够让学生在体验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不断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另外,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健康思想和生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积极从生活中探寻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能够突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可以持续不断地、广泛地影响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深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验。
三、怎样在生活中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1. 引用真实生活事件,促进真实学习过程
当前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已经融合了很多学生身边的各种生活事件,这也成为学生和教师教学活动的范例,但其又有着固定化、静止化的特点。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回归现实,应用学生的真实生活事件,将其转化为学生可以亲力亲为的学习活动,使教材中的生活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建立良好的联系,进行相互渗透[4]。比如在“我们不乱扔”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用和学生生活相接近的真实事件,出示自己学校操场上的垃圾、本班教室里杂乱的情境,再出示干净的操场、整洁的教室,让学生思考导致前者情境发生的原因,并利用后面图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整洁、优美的环境的好处。教师通过引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两种情境的差别,从而建立学生不乱扔垃圾的思想,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2. 结合普通生活事件,促进良好品德形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更多的是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普通生活事件,这都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中都需要经历的事件,正是这些普通生活事件,才慢慢地培养了学生的品行和人格。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生活中普通事件的关注,并为学生精心设计主题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和生活习惯[5]。比如在“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座位整理的情况进行教学,并开展一个整理活动,让班级中的学生一同参加,在限定时间内整理自己的桌椅。教师通过开展类似的竞赛活动,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让学生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并体现学生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孝顺长辈,努力学习,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 结合非日常生活事件,实现学科综合学习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紧密结合普通生活事件,还要积极结合非日常生活事件。比如春游、运动会、参观等活动,这些非日常生活事件往往很受学生的喜爱,这些活动往往更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展现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問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紧抓这一契机,进行深入的探索、挖掘,并进行精心的设计,将学科、校园、家庭、社会进行紧密的联系和整合,从而真正实现综合教育的目标[6]。比如在“大自然,谢谢你”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春游或秋游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多样性,并学会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感受和发现,从而学会热爱大自然,懂得和大自然和睦相处。利用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深入感受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主动发现大自然不同季节中不同形式的美,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给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
4. 结合重要生活事件,促进各种生活事件的渗透
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积极应用生活中重要的事件,以此不断促进各种生活事件的渗透,因为小学生本身所接触的生活事件不多,生活范围也相对较小。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和学生生活较远,但也会对学生的生活和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事件,比如我国神舟飞船进入太空等,这虽然和学生的生活距离相对较远,但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件。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引用相关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养学生对航天科学事件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在“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课,带领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源,学习相关的传统故事和活动,并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度,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秋节相关的文化娱乐活动,并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中搜集节日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秋的传统文化习俗,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四、在生活中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注意点
1. 生活化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生活素材堆砌
要想更好地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发展,教师就要注重把握课程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坚持用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内容。但教师在生活中探寻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要提升对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认识度,了解到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并不是将各种生活素材进行简单的堆砌,要端正自身的思想观念,杜绝“伪生活化”现象的发生[8]。
在此基础上,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和学生成长发展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引入和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善于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材和日常生活,有效把握住这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将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现象,纳入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真正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也就是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的机会,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身的意见。教师则需要结合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程教学活动,以此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不断促进学生自主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的发展。
五、结语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课程,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改革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弥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不足,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教师还要積极在生活中探寻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将两者有效结合,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凤仪.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
材的结构特色探究[J].江苏教育研
究,2018(17):25-27.
[2]韩 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规则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8
(13):121.
[3]庄丽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
度价值观教育实例研究[J].现代交
际,2018(5):139-140.
[4]张小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
安全教育策略[J].华夏教师,2017
(23):80.
[5]晏 焱,李 敏.开创道德与法治教育
新格局——基于人教版一年级《品德
与生活》和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
对比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8):
8-11.
[6]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
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
究,2017(11):71-72.
[7]雷 劲.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
上册教材研读思考[J].中小学德育,
2017(1):11-14.
[8]张雪梅.“思品”更名“道德与法治”
——法治精神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
心田[J].南北桥,2017(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