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华文化的几点思考

2018-11-29陈祖武

中华书画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文化

时 间:2018年8月14日

地 点:中央文史研究馆

经过再三思考,我把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中华文化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借这个机会谈一谈,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吗?

为什么我会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因为我在《参考消息》上读到一篇报道,有一位西方专家断言中华文化没有利他主义,是一种利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不是利己的文化?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我认为,把中华文化定位为利己文化,这是一种误会。

考察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儒家学说始终处于中坚地位,佛、道两家互为补充,这是我对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认识。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的仁学。什么叫仁?仁就是讲自己和他人如何和谐共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提出的这个“人”不是强调孤立的个体人,而是意在讨论个人和他人的关系;达是通达,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对社会做出贡献,以此作为人生一个很高的追求。孔子又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绝不强加于他人。在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当中,谈到的个人,都是和他人连在一体的,用孔子的话讲就是“推己及人”。孔子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来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提出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样是在考虑自己长辈或后辈利益的同时,还要考虑他人长辈和后辈的利益。孟子的思想也是把个人和他人合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礼记》中有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先人而后己,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兴旺起来。

口碑营销原指企业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引发企业的顾客对其产品、服务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的谈论和交流,并激励顾客向其周边人群进行介绍和推荐的市场营销方式和过程。由于这种方式可信度强,成功率也高,因此城市文化地标凭借口碑宣传可以树立良好的感知形象,培养潜在旅游者,等到时机成熟时这些人会转化为现实的旅游者,城市文化地标也就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从孔子的推己及人,到孟子的先人后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人后己,因此我讲西方专家说我们是利己文化,是误会了。实际上中华文化是一种人际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文化,这就是我对中华文化的基本认识。

宋元以后的典籍当中,确实有“为己”这个概念,我见到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在清朝康熙后期。湖北澧县有一位学者叫李塨,是颜元弟子,他有这么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怎么讲?中华文化从形成初期,就把修身摆在很重要的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华文化实际是一种有鲜明伦理道德色彩的文化。李塨讲的“为己”,是讲古代的学者做学问是从自己的修持出发,从个人修身出发。“今之学者为人”,是说康熙时代的学者做学问是做给他人看。宋明理学到清初,作为一种学说失去了生命力,很多人讲理学只是为了谋求科举考试。因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能脱离了时代环境理解。

至于西方这位专家还提到,我们民间流行的一句话叫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确有。但是我们要问一问,“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揣测这句话的出现应当是在清朝末年。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两种解释:其一,人如果不为自己天地都要诛灭他;其二,假如人不为己,天地就不复存在了。两种解释殊途同归,目的就是把个人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可以想想,在中华文化演进过程中,什么情况下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思想?应该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轰开以后,西方文化滚滚而来,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时还有一种庸俗的社会进化论也传进来了,讲的就是生存竞争,把生物的生存竞争和人的社会生存竞争混为一谈,这样就把个人利益、把适者生存摆在第一位,把人等同于禽兽,等同于生物。我想应该是在这种背景下,才会出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么一种说法。

实事求是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后期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绝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主流。我们中华文化是一种人际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文化,含有理所当然的利他主义,绝不是利己文化。

第二个问题,中华文化中的“天下”,究竟是指什么?

“天下”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地域概念,是和国家同时出现又高于国家的一个概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概念?彼时的国家和近代以来我们所认识的国家不是一个概念,当时的国指的是诸侯国,比国家大的那就是“天下”,这是它的本意。以后,周王朝衰落,战国争霸,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天下”的含义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时“天下”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同时又隐隐约约蕴含着人文因素。孟子有一句话“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已经充实了人文内涵。再到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尤其是进入汉朝以后,“天下”的概念又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家天下”。到明末清初,“天下”这个概念发生了很重要的一个变化,而促成这个变化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明朝经济崩溃、政治黑暗,导致满洲贵族进入中原建立清王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挑战。还有,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神学和一些自然科学学说带进来,中华文化又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文化就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问题。彼时产生了一位很杰出的思想家,就是顾炎武,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进而讲“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什么叫亡天下?他讲“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把仁义摆在第一位,仁义断了,中华文明也就出现了危机,这叫亡天下。由此可见,孟子“天下”概念中的人文因素,在顾炎武这里升华了,“天下”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代称。

作为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实际上是在讲文化自觉,他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晚清之后,顾炎武的话被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8个字,融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中去。但是从先秦一直到近代,“天下”严格来说指的是中华民族生活的地域,丝毫没有今天“世界”的观念在里面,所以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文化在形成早期就有霸权倾向是一种误读。

“天下”这个概念含有世界的意义,至少应该在民国建立以后,中国就开始向国际社会靠拢,真正进入国际社会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十分艰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才真正开始迈入了国际舞台。改革开放以后直到现在,我们不仅融入了国际社会,而且一步一步向国际舞台的中央走去。“天下”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指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三个问题,何谓“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顾炎武像(江苏昆山)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是时代任务,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真正落到实处,共同推进中华文化、中国社会的发展。我这么理解,总书记把“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作为时代任务,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理解:

第一个是从文化建设、学术建设认识它的本质。总书记讲的“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准确抓住了文化建设的本质,它的根本是人,文化建设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我们今天写出好的诗篇、文章,创作出好的书画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让广大群众看到这些诗文、书画以后,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因此我想,文化建设最终是要提高公民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文明素质。

第二个角度,如何正确把握当代中国国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有了巨大的历史进步,这种进步是空前的。中国作为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大国,几千年来压在农民身上的赋税取消了,这是几千年来政治家、经济家梦寐以求而实现不了的事情,但是我们实现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变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建国初期农村人口占国家人口的80%以上,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农村人口现在已经出现了比城镇人口还少的局面,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进步。另外,我们中华民族的家庭生活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好的一面,也要看到我们在这40年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问题,要去解决我们在前进道路上碰到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急功近利,金钱至上”,这是很沉痛的教训。另外,还有一些西方传进来的个人至上、享乐主义,也在侵蚀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启功 敬老崇文 45×34cm 纸本释文:敬老崇文,共树奇勋。笔歌墨舞,无尽烟云。启功书颂。钤印:启功印信(白) 元白(朱) 辛未(朱)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当代的中国国情,如何实事求是、刻不容缓、一步一步去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当前我们文化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这么一个前进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社会风气出问题了,如何改善我们的社会风气,引导到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方向上,这恐怕是当前最不可忽视的。

最近我看到一个很痛心的新闻,有几个修隧道的工人死于施工现场,这几个工人都来自农村,这暴露了什么问题?我们既要让农村的民工来为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但是我们也得爱护他们,给他们创造必要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培训环境。在我们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劳动力,而且要爱护劳动力,要从生活上去爱护,还要从他们的生存能力上去爱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大批进城的农村劳动力,有些走上犯罪道路,更让人痛心,很多一二十岁的孩子犯罪了,这些问题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都是必须要解决的。所以我讲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国情。有些同志认识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性,盲目自大、浮躁,我们还是要走富而实干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时候,用了老百姓的一句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指出这些年来由于急功近利,我们忽视了基础建设。在学术界也是如此,不讲基本功训练,喜欢讨论大问题,而且很多是国际前沿讨论的大问题。好在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从我工作的领域来看,现在有意识向基础研究倾斜,我建议各方面专家在创造新劳动成果的时候,要重视基本功,重视基础,把基础打牢。现在我们不讲基本功了,报纸上不仅错别字很多,而且有些基本的语法都是错误的。所以,借这个机会我也呼吁,一定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不管哪一个行当,都要加强基本功,加强基础训练,因为我们的肩上承担着“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文化使命,承担着移风易俗的任务。

我建议在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时代任务的同时,好好在自己的责任感上下功夫,用我们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去移风易俗。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迟早有一天我们要受到历史的惩罚。总书记为什么讲艰苦奋斗、戒骄戒躁,是号召我们大家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八个字说得好,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要靠实干的,靠表面文章不解决问题,要靠奋斗,要靠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艰苦奋斗。我虽然讲了当前国情中的一些问题,但是我满怀信心,因为我知道认识问题要把它摆在常识中去看,我们的中华民族当前面临的问题,我们能解决。

最后,我以老子的一段话结尾,道家和儒家一样,也是把人和己视为一体,老子有这么一句话很有名:“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大自然的大道是不会给人类造成祸害,它只希望给人类带来利益。“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中华民族为人之大道,讲的是要把自己的事做好,不要盲目和其他人争什么东西,它绝不是弱者哲学,也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哲学,它是要维护社会和谐发展一种正道。

今天我和各位交流三个问题,最后落到老子讲的“为而不争”,大家把各自的工作做好,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前进。■

现场问答

陈祖武讲座现场

问:现在提倡回归传统文化,而回归传统文化不可避免要涉及我们的文化经典。但是,这些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的,现在文言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退居次要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

陈祖武:如何立足于当代社会看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的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创新型发展、创造性转换”。这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不做不行,不做我们就很可能偏离轨道,要么复古,要么让西方牵着鼻子走。现在我们党中央和国家正在组织力量做一件事情,就是编纂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部经典,从全国抽选年富力强的专家进行解读,目的是要把经典的精华解释出来,让我们今天的人民大众读懂它。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一定要矢志不移,坚守我们自己文化的基本阵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千万不能丢掉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要把它的精华发掘出来,也要立足当代社会的需要,让它在新时代往前走,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我们一起努力,要有信心。

问:前几年,台湾有位学者说,在台湾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做得比较好,而大陆的数字化不够深入。那么,现在我们的文献数字化工作有没有推进或者说深化。

陈祖武:文献数字化,这个工作国家现在很重视。但是我想在这个数字化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十分值得注意,就是使用古籍数据库,一定要擦亮眼睛。在我们建设数据库过程中,由于某些同志责任心不够,错误很多。往往靠数据库做出的报告、论文,在文献上是靠不住的,因为文献是错误的,解读当然也就荒谬了。因此我建议做研究、写论文,务必要找到古籍原本。数据库建设是对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责任心。

问:我们国家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有很多次文字简化,台湾地区现在还是用繁体字,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是提倡简还是提倡繁?

答:台湾用繁体字有它特殊的背景,从20世纪40年代末一直没有断。我们大陆汉字简化是一个方向,有些人不赞成,我虽然很保守,但认为汉字简化这个方向是对的,它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普及。我们现在还有很多贫穷的地区,人民大众需要我们把文字传给他们,把知识传给他们,所以汉字的简化这个方向是对的,要坚持。但是,我们在接受汉字简化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如何把文字的繁简和我们的工作结合起来。比如一位书法家,如果作品是写给广大农村读者的,最好就不要用繁体字,如果是写给专家的,当然用繁体字更雅一点,具体问题具体处理。■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