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个着力点探究
2018-11-29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陈宝生部长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年版教材使用培训班开班”仪式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空间上占领、珍惜、用好课堂主阵地。新时代课程教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为契机,通过教学“实效性”提升切实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指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出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划分为“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内容传导”、“教学内容接受”三个环节,以三个环节为基本研究对象,进行实效性的系统、有机的整合,进而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因此,科学划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构建、内容传导、内容接受三个过程是实效性提升的前提,准确把握内容、传导、接受三个维度的实效性评价原则与标准是关键,有效解决教育主体(教师)内容构建与教育对象(学生)内容接受之间的矛盾是核心,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获得感是目标。
一、科学划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实效性提升的前提
列宁指出,如果不能将“思想运动”加以划分,就不能对思想进行想象、表达和描述,进而思想就会显得粗陋和僵化。因此,科学划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环节,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以及寻求解决问题路径的基础。可见,科学划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探索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从教学过程出发,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划分为内容构建、内容传导、内容接受三个环节。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效性以及各环节之间有机整合的实效性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实效性的具体内容。
(一) 科学划分教学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传导、教学接受三个环节的划分,有利于厘清每个环节的实效性与整体过程实效性的实现脉络。
1.教学内容构建,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主体)根据教材编制内容及教学大纲要求,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课程教学理论、实践内容的主导意识形态。其中,教师担负着内容构建环节的主要职责。
2.教学内容传导,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接受客体的特点和需求,使用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手段,达到教学内容由教学主体向教学对象有效传导的目的。其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取与运用至关重要。
3.教学内容接受,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大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有效互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回应、择取、整合以及对外化于行动的影响。其中,教学客体对教学内容接受的内在反应与外化践行,将会直接影响教学主体对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传导手段的选取。
(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实效性的整体展现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实质上是要求提升教学过程各环节实效性,以及各环节间的有机整合基础上实现整体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教学,发挥主导意识形态向主流意识形态转化的“主阵地”的功能,需要教师在构建教学内容环节与教学对象的内容接受环节形成有效互动,了解教学对象对内容的认知、接受程度,以及对内容的需求,进而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表现方式等手段,重新构建教学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增强教学对象的获得感。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念蓉有些头痛。半个月以前,半烟告诉念蓉,她在街上看见楚墨了。楚墨与一个女人走在一起,那个女人长得不如念蓉漂亮。念蓉对她说,这样的事情不必汇报。“难道我从没有和一个男人走在一起?”半烟说:“你再嘴硬,我也知道你心里怎么想。”
图1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整体展现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科学划分和教学过程各环节实效性的有机整合,有利于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即教学主体对教学内容构建与教学对象接受环节之间的矛盾,进而实现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有效互动,对整体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对学生的获得感的加强具有重要作用。
二、准确把握教学过程的实效性评价原则与标准是实效性提升的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划分、各教学环节实效性提升以及各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为教学实效性的整体提升的研究提供了框架。为更好完善个教学环节实效性和实效性的有机整合,需要探清教学过程实效性的指导原则和评价标准,为实现教学的整体实效性提供基本遵循和评价标准。
(一)教学过程实效性的评价原则
教学过程实效性的评价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的内容构建、内容传导和内容接受三个环节实效性的提升,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可实践性统一原则。科学性原则,指制定的评价标准既能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和规律,又要能反映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选取的评价内容,既能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又能体现学生对理论的运用与实践。可实践性,指评价指标明确,方法可行,评价结果易懂。
2.定量与定性相统一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直接与间接、明确和模糊、隐性与显性等特点,单纯通过单一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不能全面反映出教学过程实效性。定性研究,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客观表达出教学过程实效性提升水平,同时可以预测未来趋势;定性分析,则通过访谈、个案分析等结构、非结构的研究方式,总结提升实效性规律。两者的统一原则,能提升教学实效性评价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实效性的提升都会影响教学实效性的整体提升效果,因此,需要层次性原则作为评价原则;而教学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则需要整体性原则作为指导。两者的统一原则,能加强教学实效性评价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二)教学过程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将教学课程理论、实践内容等主导意识形态,通过教学方法、环境等方式,转化为大学生易于、乐于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可见,教学过程实效性的提升,目的是要增强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获得感,因此,需要根据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特点,构建其实效性提升的评价标准。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需要坚持四个维度的评价标准。
1.坚持内容构建实效性评价标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设置是否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方向、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符合大学生成长与成才规律、是否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与价值需求等内容,作为衡量教学内容构建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国家统一编著,代表着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发展方向,但在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自行设计授课内容,因此,需要相关人员以内容构建的实效性评价标准对教师构建的教学内容进行严格审查。
2.坚持传导方法实效性评价标准。以内容传导方式选取对大学生吸引力、参与度、互动效果和价值观塑造的程度,作为衡量教学内容传导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期中,传导方法实效性评价标准的设定,需要以对大学生对传导方式选取现状考察为基础,明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互动方式、媒体环境、语言风格等内容的选择趋向。
3.坚持接受效果实效性评价标准。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接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作为教学内容接受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接受效果的实效性评价标准可以笼统的表述为大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获得感”的大小,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是否内化于学生的“脑”与“心”,外化于行动。期中,接受环节实效性的评价标准设定,需要以定量考察大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为基础。
总之,探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实效性的评价原则与评价标准,为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提供了遵循原则和评价标准,为提升整体实现教学实效性指出了关键性要素。
三、有效解决教学中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实效性提升的核心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就是要解决教学内容构建与教学内容接受环节的有序、动态的实效性循环问题,需要首先解决教学内容构建与教学内容接受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有效的教学内容传导方式作为内容构建与接受之间的中介,调节“内容构建”与“内容接受”的矛盾,进而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整体提升;实质上,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以教学方法选取为手段,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之间的矛盾,提升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一)教学内容构建与教学对象内容接受的矛盾
1.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的宏观系统性与大学生接受内容微观碎片化的矛盾。实质上,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由于教学内容构建与对象对内容接受在“兴趣”上的不切合所致。一方面,课程本身的目标与性质决定了教学内容要以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以国家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为基础,具有宏观系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高度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关注的兴趣显示微观碎片化的特征,部分学生追逐“小确幸”、“佛系”,缺乏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等宏观主体和目标的关注与关怀。
2.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的理论性与大学生认知的感性化的矛盾。实质上,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于教学内容构建与对象接受在“认知”上不切合所致。一方面,课程特点与作用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构建时,要在政治正确性基本前提下,以实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目标,加强对大学生理论思维、逻辑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认知趋向于感性化。当前高校要迎来“千禧一代”的“00后”大学生,他们作为伴随移动互联成长起来的一代,可称之为移动互联的“土著”,被图像思维、网络思维、网络文化深刻的影响着,由此,大学生惯于抓取感官刺激的“理论冷淡”思维方式,与课程教学理论、逻辑思维培养目标之间形成矛盾。
3.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价值观“一元性”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的矛盾。实质上,两者的矛盾主要是由于教学内容构建与教学对象的接受在“价值观”上不切合所致。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具有一元性特征。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受各类理论思潮等因素的影响,其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诸如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拜金质疑等思潮对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构建与教学对象接受之间矛盾的化解
1.加强教学内容构建的生活化,增强对教学对象的吸引力。一方面,在教学内容构建中,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充分了解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在讲清楚课程宏大框架、系统内容基础上,将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等密切相关的内容和问题,适当纳入到教学内容中,让教学内容本身富有乐趣。另一个方面,在教学传导方式的选取和运用上,采取经典案例讲授、情景再现(表演展示)等手段,将理论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融合,让课程教学过程富有乐趣。期中,一定要把握“底线思维”,既要丰富学习内容和过程的“乐趣”,又要防范教学“庸俗化”。
2.加强教学内容构建形象化,增强对教学对象的感染力。一方面,将课程理论教学的主导意识形态之“盐”,加入到大学生接受的感性“美味大餐”中,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理论内容,让理论“活”起来。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环境与现代化信息技术,诸如运用动画、卡通、图片对比等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感染力。期中,一定把握“教学内容认识的形象化,但绝不能排斥理性思考”的底线,实现课程教学实效性。
3.加强教学主体与对象互动效果,增强实效性整体提升。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全面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在教学中以“情”带动和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另一个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以现实问题激活经典著作”,以理论基础讲明现实问题,形成理论与现实的相互关照,实现以“理”服人。期中,一定把握“理”的内涵,不能将以“理”服人转变成以“力”服人,在教学主体与对象互动中实现价值“整合性”统一,实现教学实效性提升。
总之,清晰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并通过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手段给予化解,是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核心。
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生获得感是实效性提升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在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由此,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目标是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实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观点丰富学生的“知”、“情”、“意”、“行”。
一是增强学生“知”的获得感。指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中,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升其认知能力,给自己认知事物与社会发展提供内在行为准则。让学生“知”如何学习运用理论与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价值判断;“知”如何认识别人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知”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知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信仰”的体悟;“知”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知”如何从历史角度分析社会、国家与时代,增强自我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二是增强学生“情”的获得感。指学生富有情怀和高尚情操。学生将社会发展所要求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赋予自己完成的角色任务、自己负担选择的责任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情怀紧密融合起来,牢固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有情操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增强大学生“意”的获得感。指学生获得的坚强意志品质。学生将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了解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坚定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让自己具有顽强性、果断性、独立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
四是增强大学生“行”的获得感。指学生在获得“知、情、意”基础上,将其内容外化于“行”,是教学实效性提升的根本目的。一般来看,学生在获得“知”、“情”、“意”之后,“行”则会自然表现出来。由此,学生有获得感的多少,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