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儿童”理念下幼儿园户外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思考
2018-11-29卢永平龚文秀龚海婷
卢永平 龚文秀 龚海婷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四川 成都61006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均提出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的、多样的活动空间,支持幼儿自主选择、主动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完整儿童”是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儿童,强调要从整体出发,尊重幼儿主体性,在完整的环境中促进幼儿完整的发展。因此,结合我园地理优势,我们开始拓宽幼儿园教育空间,丰富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开展活动,促进幼儿完整发展。
一、幼儿园户外自然环境的价值
(一)拓展活动空间
基础活动空间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仍远远不够,需要我们拓展活动空间,合理利用园内空间,开发周边环境空间。
(二)丰富幼儿直观经验
自然资源贴近幼儿生活,直观丰富,孩子们可以通过与周边自然资源材料的直接互动获得直接经验的积累。
(三)萌发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幼儿在与自然材料的互动过程中,了解自然,进而萌发幼儿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增强适应能力。
二、“完整儿童”理念下幼儿园户外自然环境的打造、挖掘和利用
(一)构建幼儿园户外“三圈层”自然环境
“户外”分为“园内户外”和“园外户外”,园外户外指幼儿园所处的四川师范大学校园内、锦江区五朵金花自然环境。借鉴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生态学理论,我们将户外环境分为三个圈层:
1.核心圈:园内户外
2.辐射圈:川师大校园园区
3.拓展圈:锦江区五朵金花周围的自然环境
(二)“核心圈”自然环境资源的打造
1.从“美观性”和“教育性”出发,变化空间
(1)重视视觉刺激,从平坦到错落有致
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不能脱离实际的物体进行思维,幼儿园的环境应该重视视觉刺激,因此我们将原来平坦的地面打造了成了有土坡、有沟壑的错落有致的环境。
(2)合理利用“角落”环境
将幼儿园教学楼四周打造成种植花坛,下分到班级,拓展活动面积;将幼儿园围墙边打造成沙水培区,拓展活动形式;利用走廊环境,打造班级自然角和种养殖实验区。
2.从“多样性”和“层次性”切入,丰富内容
(1)丰富自然资源种类
周淑慧认为自然环境资源包括植物、动物、生存环境和自然力量四大类,我们以此为依据丰富资源种类。
(2)丰富自然资源内容
每类自然资源下都包含了丰富的具体资源,因此我们在梳理整合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对每一个种类的资源内容都进行了优化和丰富,增加沙、石、水等生存环境类资源,风车等自然力量类资源,兔子、鹦鹉、乌龟、鱼等动物类资源,特殊的花草等植物类资源。
(3)从“规范化”和“标准化”着手,规范管理
划分区域、分配到人,分区域、分种类制作标识,如:树类更换较少,采用环保的PVC材质进行制作;花坛种类繁多,可将一个花坛所有植物制作成大的标识牌。
(三)“辐射圈”、“拓展圈”自然环境资源的挖掘
1.实地考察,收集资源
教师到实地考察,收集“三圈层”资源,梳理其地理位置,生长状况、外形特征等。
2.教师研讨,整理资源
教师就登记的资源,讨论其教育价值和意义,从动物类、植物类、生存环境类、自然力量类进行整合。
3.自主探索,筛选资源
幼儿自主探索,观察幼儿活动,再次梳理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方式,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源。
4.整合资源,形成资源集
根据研讨和筛选,我们将户外自然资源进行了整合,最终形成了“三圈层”自然资源集。
(四)“完整儿童”理念下“三圈层”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
1.多种活动形式融合
(1)自主探索
(2)集体活动
(3)区域活动
2.多种活动方式结合
(1)因地制宜,在“自然环境”中活动
(2)合理利用,在“室内外空间”中活动
3.多种活动领域渗透
野战区的运动活动,晚霞广场的户外娃娃家角色扮演活动,寻找不同的声音科学活动,树叶点数数学活动,《小小的叶子》创编语言活动,树叶粘贴艺术活动。利用自然材料开展多领域的活动,领域间相互渗透。
三、思考
自然资源在幼儿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三圈层”自然资源,可有效拓宽活动空间,开阔幼儿视野,促进幼儿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等的提升。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完整儿童”的理念引领下,以儿童完整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发“三圈层”环境自然资源,丰富活动形式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