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美术活动评价的审思
2018-11-29蔡爱芝
蔡爱芝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小童洲幼儿园,浙江 温州325401)
一、目前幼儿美术活动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对美术活动评价目的认识模糊
不少教师在美术活动中,重视的是对美术作品示范讲解、创作过程与指导等教学环节,很少对作品进行必要的讲评或者对作品要不要进行评价抱无所谓的态度,以至造成对幼儿美术作品评价匆匆过场的现象,这是对幼儿美术教育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对美术活动评价的标准不明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临摹和写生的方法,其中的构图、造型、色彩、方法、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另外,由于教师自身在美术教育方面的修养有欠缺,很少给幼儿自由发挥的余地,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限制。
(三)评价流于形式,方法不够灵活
幼儿的表现能力和绘画技能有一定的差异,这就给教师讲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些教师为了省时间,忽视幼儿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管自已讲评,把自己的审美观、欣常水平来替代孩子的本身想法。
(四)评价有失偏颇
有的教师经常表扬绘画技能较好的幼儿,忽视那些技能掌握较差的幼儿,导致“画得好的爱画,画不好的怕画”这两个极短现象。有的教师把“画得与别人不一样”片面理解为“不要学别人”,从而使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束手无策。
二、改革幼儿美术活动评价的对策
(一)明确幼儿美术活动评价的目的
日本美术教育专家长坂光彦认为: 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 而是一种智力开发,创造意识的培养。评价幼儿美术活动首先要了解:幼儿画画是为了什么?有人认为,画画是幼时一种游戏,没有任何功利性,特别是小年龄幼儿,画出来看看像什么就是什么,高兴用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儿童画的魅力也往往是在这不经意间得到的,刻意追求所谓“画面效果”往往显得做作和趋向成人化。虽然教师常常提醒幼儿“想好了再画”,可又有多少孩子真正先立意后动笔?当然,既然是美术作品,就离不开色彩、线条、形象、构图等等,因此需结合具体目标来进行评价和分析。
(二)正确评价幼儿美术作品
1.尊重、理解幼儿美木创作的心理及其创造性
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决定了评价幼儿美术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特点的基础上,而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作品。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往往与他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许多方面与成人是不同的,教师在评价标准上不能把与自己看法一致的看成是对的,不一致的就看成是不对的,否则宜导致孩子只求与教师一致,而失去自己的思考。幼儿往往不在乎画得像不像,而只足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去画。例如:一个孩子画的大海是红色的,我告诉他大海是蓝色的,但他振振有词地说:“太阳升起时,大海就是红色的。”这就是孩子绘画的独特之处。
2.欣赏幼儿的美术作品
教育家德廖莫夫说过:并非所有儿童都会写诗、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一次“我心中的家”绘画活动中,一位孩子把心中的家画在自己的大脑里,希望得到南瓜床、苹果桌子……非常富有童趣,他画出他用语言不能表达的感情,要相信幼儿自己满意的作品就一定是好品。教师要抱着欣赏幼儿的童心、接受幼儿的天真的态度,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幼儿使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体验。
(三)合理安排评价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
据观察,绝大多数教师把评价活动时间安排美术活动的结束阶段,形式大多为听少数幼儿谈自己对别人作品的看法, 或教师把自己认为好的作品拿出来讲评。这样的评价,大部分孩子只是安静地听,许多急于表达自已感受的孩子处于较长时间的等待状态,有的孩子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孩子则可能还没完成任务正在埋头工作,此时组织幼儿进行活动评价,教师往往要花大力气才能将孩子集中起来,且持续的时间很短,效率较低。所以,教师要尽量为幼儿创建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学习评价、参与评价。如:对个别幼儿进行评价,让幼儿互相交流评价,还可对幼儿的评价作出评价。总之,要善于利用时间,采取多种形式,以提高评价的效率。
(四)关注幼儿的自我评价
传统美术活动评价,大多采用教师评价、同伴评价两种形式。我们发现此中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幼儿在评价时常常迷信教师的权威,缺乏自主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应特别重视培养幼儿自我评价的能力。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位孩子在画“亲爱的妈妈”时,整个背景黑黑的,我问他:“为什么画得这么黑呀?”他说:“因为是晚上,你看窗户是白的,是灯光,外面下了雨,妈妈去买水果给我吃。”虽然画面色彩不美,但是他所表达的那份对母亲的情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没有给孩子说的机会,就不会发现这幅作品的“美”。如前所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幼儿,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机会太少,这是客观事实。不管怎么说,教师应该有培养幼儿自我评价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