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实践
2018-11-29王志政
王志政
(丹江口市均县镇小学,湖北 十堰)
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同时享受时代发展给与我们的便捷。但与此同时,生活的快节奏发展使得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身心健康问题。基于此,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应锻炼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魄及心理素质,尤其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1]。
一、体育教学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示范尤为重要。学生通过教师正确、规范的示范与指导,才能达到体能的锻炼。因此,教师在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建设的同时,还要将体育知识、技能等以正面、积极向上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不是采取冰冷教学的方式,与学生缺乏互动,对学生的质疑没有清楚、及时的反馈。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拉近与师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发自内心愿意跟随教师的步伐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尤其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对很多事情的认知会表现的极端。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内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实施教育。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自己的学生,对于体育实践、展示,即使很多学生表示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或者出于其他原因不敢尝试,教师也要充分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亲自示范,建立学生对教师信任。使学生突破心理障碍,充分享受体育课程,通过体育课使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良好的锻炼。
二、体育教学要传达竞争意识,通过竞争认识真正的自我
竞争现象普遍存在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也同样如此。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通过竞争明确自身优势、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健康的身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实现心理健康的建设[2]。虽然中学阶段同一班级的学生所处年龄相仿,但是每个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面对竞争所表现出的态度也有差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例如在班级内开展短跑竞赛,将具备竞争意识、希望在体育课中充分展现自我的学生分到A组,将身体素质较差、对比赛竞争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放在B组,两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对比鲜明,当A组进行短跑竞赛时所表现的竞技精神会感染B组的学生,当B组学生进行短竞技时,A组学生要给予其充分的鼓励。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享受竞技的过程,通过身与心的协调配合,向终点努力迈进。教师要给予不同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在短跑中认识自我,知晓自己的速度与极限在哪,树立竞争意识,不断超越自我,这就是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三、培养学生调节心理压力的能力,提升其适应力
体育课程的学习,是学生体力与脑力双重作用的过程。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可能学生更多的是坐在教室听教师的讲解,至于是否领会教师的意图、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教师是无法在直观的视觉上知晓的。但体育课程不同,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最为直接的,传达指示、完成一系列动作,学生表现的标准与否教师能够看一眼便知晓。正因为体育课程教育方式的直接了当,在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才能更迅速地找准切入点,例如现阶段的中学生普遍面临学习压力大的困境,很多时候学生自己是无法排解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当前学生所处现状,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对环境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他学科更有效的学习。学生压力形成的原因的是多方面的,可能是面对的事情超越自己的极限,或者学生本身不自信,认为自己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往往表现学习兴趣不足,上课不积极等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体能训练使学生了解真正的自我,即学生以为自己达不到的,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同学的鼓励下,通过自己勇敢的尝试,最终达到了目标,比如一分钟跳绳输数、三分钟投篮数、立定跳远距离的测试等。学生通过训练,不但超越自我,使其真正发掘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在哪里,从而提升心理抗压能力,做更加优秀、自信的自己。
结语:
体育是素质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学校应对体育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做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