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关爱农民工子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018-11-29钟智
钟 智
(广东省廉江市石岭镇广胜小学,广东 廉江 52445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为此很多农民工以及外来地区流动人口涌向城市,这些人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的生活群体。农民工在城市中主要从事服务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强,经济收入水平低,加之户籍制度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因此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制定完善的措施,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的接受教育,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现阶段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属于社会主要的流动人群,普遍来自文化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相关部门统计显示,农民工子女的总失学率已经达到将近10%,为此相关部门需要及时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1]。
(一)健康安全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地区后,接受了城市地区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特点的影响,在保持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时明显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问题,很多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容易受到歧视,在造成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严重情况设置会出现反社会的行为。同时,农名工居住条件比较差,缺少足够的安全意识,很多农名工子女处在小学的阶段,防范意识和能力偏低,缺少足够的分辨率和判断力,容易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因此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二)入学难,无法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
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是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之上的,采用分级管理办学的模式,地方政府部门承担义务教育的主要费用。这种模式之下,农民工子女到城市地区入学便存在比较大经济负担,很多农民工受到自身收入水平的限制,往往无法负担,造成子女失学。另外,很多城市公办小学不接收外地户籍的农民工子女入学,过高的入学费用也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平等的接受教育。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很多农民工子女缺少平等的教育机会,受到严重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这也为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带来了诸多的阻碍[2]。
二、关爱农民工子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帮助农名工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很多习惯都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个人素质以及人格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不重视子女教育,一些农民工子女喜欢打架、爱讲脏话、衣衫不整,为此教师需要从基本的礼仪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农名子女普遍卫生习惯比较差,书本以及校服比较脏乱,教师需要切实加强卫生教育,将每星期洗衣服和洗澡作为班级的制度,每周进行卫生检查,开展文明卫生小学生的评比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加强公共环境卫生建设,对主动捡垃圾和打扫卫生的同学给予表扬,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环境卫生和学生的个人卫生,帮助农名工子女消除自卑心理,养成良好的习惯[3]。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地区后普遍存在缺乏自信以及自卑心理,为此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寻找自身的闪光点。教师可以在每周固定时间评比在一个星期中表现优秀的农民工子女,为其树立信心。组织文明评比、书法评比、古诗词评比、跳绳比赛等活动,设立学习成绩进步奖,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农民工子女融入班级环境之中。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小组,内容可以包括声乐、美术、体育等,丰富农民工子女的业余生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
(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各个小学应当根据农民工子女缺少亲情关怀等实际问题,加强教育管理,努力为其营造出健康幸福的生活成长空间,建立起爱心辅导、爱心捐赠的模式,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的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教学空间,在走廊和班级内部设置各种名言警句以及科普知识栏,教师应当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从各个角度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养成文明礼貌的基本习惯以及健康阳光的心态,实现全面的发展[4]。
(四)大力开展户籍制度改革
积极转变义务教育管理模式,城乡地区统筹协调发展,实行地方复杂和分级管理的制度,打破城乡之间的限制,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市人口承担的费用完全相同,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应当享有与城市人口相同的待遇,避免子女入学存在的各种障碍[5]。
结束语:
农民工子女教育关系到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当提高重视程度,积极构建平等的入学制度,保证农民工子女能够平等的接受教育,教师应当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消除自卑心理,积极融入学校环境中,实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