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措施
2018-11-29邓步平
邓步平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重庆 400700)
课后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和补充,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习能力,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因此,怎样在新课程的前提下,合理、科学的设计数学作业,有效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是当下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内容相对单一
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数学教师经常会以课后习题和相关课外辅导资料为主,选择一些题目作为课后作业,但通常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结合班级学生数学的知识掌握和学习情况,一律将课后习题作为作业来布置,致使一些知识掌握不熟练、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很难完成作业,充满了挫败感,长此以往使其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缺少实用性
当前小学随堂习题中,大多数习题都是对本堂知识点的机械套用,是对相关公式的巩固和总结,与其它学科并没有建立相关联系,缺乏一定的实用性。
(三)评价标准绝对化
传统的作业设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掌握存有相对忽视的态度,学生每部分的知识掌握情况都以课后布置的作业是否完成来判断,只要作业答案对,就代表学生学会了知识,这种绝对化的评价标准,使教师的教学评价失去了其激励作用[1]。
二、改进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教学中作业设计需结合质、量
在小学阶段,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为有限,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阶段特点,对作业的量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一般情况下,其时长应尽量在30分钟之内,避免大量作业堆积,致使学生出现逆反和厌烦心理。而在量的基础上,也要对作业的“质”有所重视和提升,将作业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布,促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充分掌握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中作业设计需具备对比性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形成相应的思维定势,认为每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作业是相统一的,学了什么内容,作业就是什么内容,致使学生在做作业时,不用多加思考就直接答题。因此,教师应打破思维定势,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知识的对比性,例如:在进行西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作业设计时,不仅要布置分数除法的作业,也要适当布置分数乘法的内容,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充分掌握了新知识,也复习了旧知识,并对种知识有了相应的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点的异同性,有效的判断和分析题目,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中作业设计需含有趣味性
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好奇、好动的阶段,对很多有趣的事务都比较有兴趣,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充分抓住学生的阶段特点,设计有趣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增加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西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的作业设计时,课堂上教师已经讲解了相关知识,当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让学生测量冰水、常温水和相对热一点的水的温度,然后进行对比,并记录下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明白,零下多少度,在0以下的数值就是负数,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掌握知识,激发学习热情,为未来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基础。
(四)教学中作业设计需结合实践
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要充分拉近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升华和总结数学知识经验与学生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现象,促使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有效提高。例如:在在进行西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轴对称图形》的作业设计时,课堂上教师已经讲解轴对称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对轴对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进行学生的作业布置时,让学生找到自己身边的轴对称物品,如三角板、衣服、橡皮擦等,开散学生的思维,然后拿出一种物品,画出一条轴线,将这个物品的轴对称图形画出来,如三角板,将三角板放在空白的纸上,描画出轮廓,然后画一条轴线,利用轴对称知识,画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身边的物品和动手实践,加深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拉近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学生就在生活的每一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
结束语: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针对作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给予相应的重视,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也要不断优化作业的设计,使其更符合学生发展、进步的需求,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作业的有效设计,不断巩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