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小学数学计算的“虚疲现象”

2018-11-29

儿童大世界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数学计算做题审题

高 艳

(内江天立(国际)学校,四川 内江 641000)

计算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的基础,还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低年级,培养好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一、学生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一) 算理理解不够,算法掌握不透

做计算的根本在于掌握其相关的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倘若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了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做计算就会很熟练,基本能做“到快而准”,相反,学生就会盲目的照搬计算方法,由于算理理解不够而出现一些细节上的错误,也就是平常大家所说的“粗心”。如“4+33=73”“880-50=350”等等,这些所谓的“粗心”错误,其实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算理掌握不到位,对数位的理解不够透彻。由于不理解算理,学生只知道去记住计算方法,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计算,那么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方法混乱,注意不到细节的情况,以至于在计算时出现一些在我们看起来很可笑的知识性错误。例如“3元+6角=9元”,在我们成人看来很好笑,也很简单,以为学生做错是粗心,其实是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到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二) 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1.写字潦草,造成书写模糊而出错。部分学生学习的态度不够认真,书写马虎、只追求速度,结果出现“0”写成“6”,“7”写成“1”……这种书写随意,书面模糊不清导致出错的现象在低年级经常出现。

2.审题不清。主要表现有:①数字、符号抄错,如试题上是“23-7”“14+6”,抄下来就变成了“32-7”“14×6”;②抄错题目,比如算式中数字点到,上下题互换,左右题颠倒。

3.无检查意识。有的学生过于自信,做数学计算从不检查;有的学生则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懒得检查;还有的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后都是让家长帮忙检查,存在这些心态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就导致了学生从小养成了一个不爱检查的习惯。

二、教学中可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渗透帮助理解算理

数学计算最关键的在于理解算理。只凭记方法,反复的做题训练,而不去理解算理,熟练的运用算理,做过的题也许没问题,但题目往往是变化多端的,不理解算理就没有办法做到举一反三和变通。并且是我们希望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会变通的人,而不是靠反复练习只会做题的机器。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计算结果必须依靠准确的算理来保证,计算的速度则需要熟练的掌握算法来提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渗透算法、算理,一步一步的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

(二)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错误率高,和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对学生书写的要求要严格,必须做到认真、工整、格式规范。

其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分析和审题习惯。平时在做题的时候,就要教授学生注意关键的信息,下笔前要认真分析题目的意思,看清楚计算的符号和数字,不能因为计算简单就不细致,盲目的去做。最后,帮助孩子养成自觉检查、纠错的习惯,拒绝盲目自信和偷懒现象,找到适当的契机去教育和鼓励孩子做完题一定要检查。

(三)启发引导,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得出自己的最佳解答方法,看怎样做可以使问题简化,再用学过的计算法则进行解答,然后对比难度大小。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学生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计算小技巧,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14×52×2+14×10×15,直接按照法则计算,就比较繁琐,如果把14×52×2改写成14×10×5×2+14×4,就可以用简便计算了。

(四)勤于练习,激发对计算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练习计算的氛围,有了良好的练习计算的氛围,孩子们就会不自觉的去学习和努力。

1.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师生之间的计算比赛,激发学生兴趣,每天都要有固定的多少道计算训练题,有专门的积分模式,让学生逐渐形成每天都要练习计算的良好习惯;

2.定期开展学生间的计算比赛,并评通过比赛评选出“神算手”,这样不仅可以刺激学生计算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意识到计算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计算的热情得到延续。这比老师去反反复复的强调“计算很重要”要有用地多。

猜你喜欢

数学计算做题审题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聚焦高考选做题中的解不等式问题
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三招”学会审题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