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正确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2018-11-29董文拴
董文拴
(河南省林州市五龙镇石阵学校,河南 林州 456576)
引言: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但好的行为习惯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从教学层面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以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幼儿教师除了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站在幼儿未来发展的的高度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肩负起幼儿教育的重要责任,身体力行,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幼儿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重视家庭教育氛围,教师做积极沟通与引导
教育并不完全是教师自己的责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也同样重要。当前,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家庭在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如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宽松,放任孩子任性的习惯;或者有的家庭对孩子教育过于严苛,使孩子性格内向,恐于表达;亦或者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放养式”的态度,过于顺其自然,一旦发现问题,很难帮助孩子改变,有时甚至将责任完全推给教师。基于当前很多家庭教育幼儿的现状,教师应协助所在班级的每个家庭,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互通有无,全面了解孩子在家、校的真实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出现的不良问题,并做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远离不良习惯的困扰,使其逐渐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向努力。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充分重视家庭氛围的营造,教师要引导家长做积极的沟通与疏导,家庭与学校联合、共同努力,从而对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家长积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但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安排超越孩子能力范围的事情,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如幼儿阶段鼓励孩子帮助父母做部分家务,或者帮父母洗水果、扔垃圾等。通过幼儿身体力行参与分父母部日常的工作,使其在心理层面意识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提醒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负担,这便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启蒙养成。教师积极引导家长在幼儿教育中严爱有度,不万事包办,对于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等多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师引导学生做自我及他人客观评价
幼儿阶段的教育更多是体现在制定各种规则方面,教师对班级的孩子提出总体规则性的要求,孩子则必须服从。教师利用规则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从而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是通过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并不是最终目的,在日常幼儿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规则为各项行为的出发点,从规则要我做逐渐转变为我要做,从而使孩子形成独立的自我约束与判断能力,对于一件事情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能够思考出正确的应对与解决办法[2]。如在学习“水是生命之源”的内容时,学生了解到水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同时对于幼儿园的小伙伴发生浪费水的现象时,能进行及时的劝阻,告知对方水资源的重要,我们要节约用水。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做自我与他人的评价,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出发,形成幼儿乐观、进取的良好精神面貌。在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也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对方的感受,做到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注重实践参与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蕴含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培养孩子善于发现生活、从环境中寻找答案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能力。如过马路时谨记“红灯停、绿灯行”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的楼梯、过道不大声喧哗,有序地上下楼是好的习惯,在家里吃饭时,等长辈都入座一起开饭是好的习惯……很多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孩子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把握,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多参与生活实践,了解什么事情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建议教师结合班级孩子的实际情况,做相关行为记录并及时分享。如XX小朋友上课要去洗手间,主动举手示意老师,经过老师的同意后,才去洗手间。或者XX小朋友将地上的纸屑扔进垃圾桶,是讲卫生的好学生等。把握生活、学习细节,通过周围同伴你积极、正面的影响,使孩子有意识地养成自我的良好习惯,对教师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教育收获。
结语: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要肩负起幼儿发展的重要使命,做到用心、细心、诚心,全方位掌握孩子行为习惯的发展动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助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