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与驱动因素研究进展

2018-11-29周方舟

绿色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相关者责任环境

周方舟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1 企业环境责任的起源与概念

企业环境责任这一概念脱胎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最早指企业除了满足股东所要求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还包括对员工、社区等所承担的责任。早期,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局限于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与工薪水平、企业回馈社区以及企业慈善捐赠等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意大利二噁英污染事件”、“英国威尔士酚污染事件”等在西方的集中爆发,企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受到关注,加之公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认真思考企业对环境的责任。恩德勒[1]认为,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三方面;卡罗尔[2]也认为环境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也就要对环境承担责任。由此可见,企业环境责任是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诞生的。

从学者所持的视角或者立场来看,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1.1 伦理学的视角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环境责任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人类无节制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制造了大量污染,最终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失衡,使得人类自食苦果。Bansal 和Roth[3]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是伦理约束下的一种环境影响管理的行为,指企业为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而采取的产品、流程以及政策方面的行动,以确保企业合乎环境伦理;廖小平等学者[4]也认为,有实力和有能力的组织需要为整个社会承担责任,而企业环境责任的缺失是造成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之一,企业作为破坏环境的主体,必须为其行为后果负责。

1.2 经济学的视角

环境是一种生产要素,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也是有价格的,企业利用了环境中的资源开展生产活动,又因为各种污染物给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为此付出成本,无成本地使用自然资源只会导致“囚徒困境”。贺立龙等[5]学者认为,企业环境责任的经济学含义是指通过一定经济机制的规范或引导,企业主动或被动地按社会福利最大化标准配置和使用环境资源。

1.3 管理学的视角

组织合法性理论认为,企业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企业在社会中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有当企业被社会所认可时,企业才能获得其发展壮大所需要的资源。具体而言,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得到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等的认可,如果企业的行为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背道而驰,则其必然将失去“合法性”,被竞争所淘汰。现在,广大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被唤醒,环保已然融入了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中去,所以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以提升其合法性。卡罗尔[2]认为,“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消耗起了主要作用”,但企业也有能力支持环境并减轻之前造成的破坏,因此,企业应当实行战略环境管理,将环境战略贯彻到企业的基本活动中去。

以上3种观点虽然有视角的差异,但核心内涵是一致的,即企业在追求其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同时,应当为其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负责,并尽可能主动承担责任,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2 企业环境责任的驱动因素

企业的行为常常是各种因素交织下主动或被动的战略选择,所以,要想让企业环境责任落到实处,就必须探究影响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驱动因素。从总体上来看,影响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因素主要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2.1 外部因素

在外部因素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目前为较多学者所认可的一种解释,Freeman[6]认为,利益相关者指的是在企业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任何会被企业影响或者会影响企业的团体或个人。利益相关者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股东中心观, 将企业的利害关系者扩大至债权人、客户、员工、政府等内外部利益群体,因此,企业除了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之外,也需要考虑政府环保部门、参与有毒有害生产过程的职工以及受企业污染影响的居民等群体的诉求。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不再是一种“慈善”,更是一种“义务”。

此外,也有相当多的学者从制度主义的视角入手。正如Hardin[7]的“公地悲剧”所认为的,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总难逃被过度破坏的命运,这就需要有制度来约束个体的行为。奥斯特罗姆[8]指出,通过创新制度供给,由政府推行各种环境规制措施,让企业承担破坏环境的成本,可以很好地促使企业承担环境责任;这一观点也得到了Schwartz和Carroll[9]的研究证实,面临低制度压力的企业往往仅试图满足最低限度的环保法规要求,而在制度规范严格的国家,不论这个国家有关环境的制度规范是否严格,企业也会自愿开展较高水准的环境管理行为。

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制度理论两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并不矛盾,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是一种具体化了的制度理论视角,换言之,制度理论视角更为宏观,使得我们可以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将企业环境责任与其他各种经济、管理理论进行对话;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更为细致,可以给企业具体的环境管理行为提供指引。

2.2 内部因素

除了公司外部的各种压力之外,公司内部的一些因素也会促使企业承担环境责任,而这些内部影响因素又可以分为公司层面和管理者层面这两类。

在公司层面,企业的规模大小、盈利能力、现金充足程度、公司治理结构、所有权结构等都会对企业的企业环境责任产生影响。Darnall[10]等人研究发现,企业采取环境管理战略的积极程度会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较小的企业对价值链、内部和监管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更为敏感,反而更会采取积极的环境管理战略。Delmas[11]考察了企业制定环境战略的流程,进而发现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影响力的大小会对企业环境责任产生影响,所以,客户、监管者、立法者、当地社区和环保组织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内部具有影响力的公司部门互动,更有可能影响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

在管理者层面, Andrikopoulos和Kriklani[12]研究了139家哥本哈根上市公司,发现非执行董事的存在、董事局主席年龄、具有法律背景的CEO等与企业环境披露显著正相关,这一研究表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背景特征会对企业的环境责任有着明显的影响。Meng等学者[13]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非自愿且负面的高管更替会使得高管更加谨慎地披露企业污染相关的信息,从而导致水平较低的企业环境责任,因此,将董事长与CEO两职分离,从而避免高管更替给企业环境责任带来负面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内外部两类因素外,也有学者综合了内外部因素的观点,如Sharma和Vredenburg[14]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解释了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动因,他们认为,企业从事环境管理活动会因企业对待环境的战略而不同,有的企业会主动承担对环境的责任,而有的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则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在主动型战略下,企业积极从事清洁生产活动,降低各类成本,并助力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在被动型战略下,企业视环境责任为“包袱”,只是因为担心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才承担起最低限度的环境责任。

3 结语

在对企业环境责任的梳理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环境责任作为企业应当承担的一种义务,已经为人们广泛认同,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概念虽然在认知视角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内核是一致的。对企业社会责任动因的研究也为政府机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企业内外部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些提高企业环境绩效的思路。对政府机关而言,不断创新制度供给,对企业而言,不断提升高级管理人员的环境管理理念,都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环境责任。

当然,企业环境责任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近几年国内的“垃圾跨省倾倒太湖案”、“江西九江段长江重大环境污染案”无不表明当前的国内企业与企业家往往局限于短期目标,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理念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这也显示出先前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如何将研究成果落地,将环境管理的研究成果转变为管理工具与政策工具从而实现“绿水青山”的目标将是未来环境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相关者责任环境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环境清洁工
责任(四)
漫观环境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
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分类及战略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