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体验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2018-11-29梁雨薇
梁雨薇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教育教学研究室,广西 银海区 536000)
引言:
习作教学有其独到的作用,而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要求学生能拥有对写作的兴趣,进而打破时空束缚,关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理位置上的生活体验,将作文引向生活实际。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就因从学生的角度,循循善诱,引导他们爱上习作。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习作教育,亦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欲望,积极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将他们的被动变为主动。笔者认为,只有拥有对某事物的兴趣,才会将这些事情做好。但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这里就需要教师自身的巨大魅力、语言艺术以及学生周围的环境影响。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给学生们品读优美语句、段落、文篇,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进而转化为兴趣;亦或是将学生带出课堂,开发原来学生兴趣,将这兴趣与写作相结合。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进行写作。另外,教师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子,将其余写作任务联系起来,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作文需与学生的客观实际相挂钩,积极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现在的作文,强调的是一个“真”字。与其只是优美辞藻的堆砌,倒不如真情实感来打动读者,带来精神情感上的共鸣。朱熹先生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什么才是写作的源头呢,这里的活水又是什么呢?显而易见,这里的源头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活水就是我们写作的思路、情感以及写作内容。生活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里面五彩斑斓,学生可以在这本书里寻找到一条直通儿童心灵的便捷通道,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提取相关的有用的内容,再将其揉入文章中。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的写作通病。
三、及时积累,夯实写作基础
杜甫曾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何以下笔有神,不就是要读书超过万卷吗?书读得越多,知识接触面越大。知识才越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的文章才能左右逢源,充满灵气。这里强调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而所谓的积累,不只是生活经历的留意与积累,还包括有语言文字的积累。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生活之外的东西,获得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小学语文写作,应该更关注对写作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等,而不是在于作文的分数高低。一个人的语言功底的深浅直接关系到写作水平的高低。所以日常的积累很有必要——学生在日常对素材、优美词句的积累中夯实写作基础,为之后的写作做好充足准备。
四、勤练笔,加强平时训练
首先,笔者想强调的是这里的训练并不是简单的为了给学生练笔而大量的训练,这些都是渗透在平常的练习之中的组词、造句、构段、写文之中。一般而言,语文老师公局所指导规定的写课本上的练习往往是不够的,针对这个问题,习作教学就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完成课内的习作练习;另一方面又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训练。当然,这些训练也要注意数量,不能在片面追求数量时忽视对质量的追求。而且,这些课外训练就是题材自由、命题开放、文体不限、字数不作要求。这样,才不会出现相关的“记流水账”的现象——学生往往将课外写作视为任务,只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生活作息、毫无情感的事情。相反,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某天发生的有趣事情写记叙文,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某事件的独到见解写议论文,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五、转变习作评价机制
习作评价不仅是对学生作文分数的总结,也是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个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纽带——老师可以在习作中找到学生的大致思想情感,以此与学生进行更近一步的沟通;作文是学生的思想情感的结晶,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希望得到教学老师高度的评价与肯定。所以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学生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课内知识、优美句子段落等都需要包含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去肯定他们,给他们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