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最锋利的刀
2018-11-29龚细鹰
◎龚细鹰
买刀具时,人们大多会选刃部最锋利的刀,是否刀刃越锋利就越好呢?
公元663年8月,唐朝军队与日本军队在白江口展开激战。日军的兵器锋利,兵力、舰船的数量远远超过唐军,所以日军信心满满,认为一定可以打败唐军。日军士气高昂,边战边靠近唐军战船,部分日军士兵爬上了唐军的战船,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向前冲了上去,兵刃相接,刀光剑影中,手握锋利大刀的日军士兵却一个个相继倒在血泊中,鲜血染红了江面。白江口之战,日军大败而归。
据史料记载,当时日军使用的兵器与唐军的相比,刀刃更为锋利,有如此精良的武器装备且兵力与战船的数量占优势,为何会败于唐军呢?
唐横刀,是当时唐军使用的武器。工匠们在制作唐横刀的过程中,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包钢法及覆土烧刃法。包钢法是将坚硬的钢材包在柔韧性更好的熟铁外煅烧、锤炼,这样制出的刀刚柔相济。覆土烧刃法则是将刀刃以外的部分涂上特殊材料再煅烧,如此刀刃部分更坚硬、锋利,而被材料覆盖的部分柔韧性更好。在制作刀尖部位时,工匠们也费尽心机,他们将刀尖打造成剑尖的样子。唐横刀刀剑合一,其刀尖及刀刃部分都很锋利,刀身又极为柔韧,砍向非常坚硬的东西时,虽然会有瞬间的弯曲,但刀身并不会折断,可以马上恢复原样,刀刃也毫发无损。唐军手握利器,用以点破整的战术,凭借锋利的刀尖,寻找敌人身上某一点突破口,刺穿敌人坚硬的盔甲,然后把刀深深刺进其身体,这样的武器杀伤力极强。而日军的军刀与之相比,尽管刀刃更薄、更锋利,但刀身的柔韧性不够,在砍向对手坚硬的盔甲及武器时,不能将盔甲砍断,难将对手置于死地且兵器的刀刃部分易损坏,刀背易折断,一旦武器被损坏,只能坐以待毙,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摘自《东方青年》2017年第7期
素材解读
在强大的困难面前,仅有锋利的外表还不够,更要有柔韧的内力来支撑,依靠这股内在的韧劲,哪怕曾有瞬间的弯曲也不要紧,最终定能成功战胜困难。有时候,最锋利的并不是最好的,放弃最锋利的刀刃,有时是更好的选择。
适用话题
缺陷也是一种优点;最好是好的敌人;适度……
(山东 孙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