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五大策略 丰富言语体验

2018-11-29

名师在线 2018年10期
关键词:珍珠鸟言语语言表达

徐 艳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小学,江苏如皋 226534)

引 言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针对文本的解读大都采用单一的方式,这是对学生言语感悟与体验的极大忽视,学生并不能够明晰所学习的语言内容,教学效能普遍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就是教师并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触及语言精髓,未能准确把握语言的唯一性及特别性。所以,为了丰富学生的言语体验,教师应基于以下策略展开教学。

一、基于阅读目标,引导精度体验

就当前的语文教材来看,很多文本中都包含有效的言语体验点。如果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发掘,对学生言语表达而言,其功能也会存在显著不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立足于单元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对具体的定位训练目标做出合理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语言体验需求,才有助于奠定扎实的言语根基,促进表达效果的提升。

例如,《珍珠鸟》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描绘的是小珍珠鸟刚出生时的状况,同时还描写了和作者的初次见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以下语言表达训练点:其一,引导学生理解“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其中逗号的用法,感悟作者的独具匠心;其二,分别基于“探”和“拨”这两个动词体会作者所使用的拟人手法,并感悟其表达效果,同时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情感;其三,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为何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并没有针对大珍珠鸟展开直接的形象描绘,而是将描绘放置于小珍珠鸟出生之后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表达顺序上的个性化运用。这种形式的定位,使学生在理解与品悟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同时也触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领悟文章充满个性化的表达特点。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针对语言训练点的精选,充分结合了新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可以基于上下文理解具体词语的含义,体会关键词在句子中的表情达意的重要功能。这种形式的目标定位能够与学生当前的认知需求相吻合,因此教学效果显著。

二、借助群文阅读,引导广度体验

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群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其实际上就是立足于当前的阅读文体,选择一系列与其内容或者表达相似的文本,通过组合阅读的方式展开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所学习的知识展开深入细致且系统的探究,那么必然有助于学生实现举一反三,准确把握这一语言表达特征,顺利完成对知识的高效内化。

例如,在《燕子》这篇课文中,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燕子为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几乎每个学生在提到燕子时,都会想到针对燕子的那一段描写:“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了剪刀似的尾巴……”那么这段话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会给读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向学生提供了一组同样以燕子为描写对象的文章,引导学生基于比较阅读展开品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用词的灵动和精准,使小燕子的机灵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于面前。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极为显著的促进功能。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群文串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和文本的比对,发现其中存在的异同,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孰优孰劣。这一过程,既有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保障了高效的阅读教学实效。

三、基于文本价值,引导多元体验

教材是展开语言学习的最佳载体,但是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过于灵活,针对文章语言感情的品味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教师应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用词、感悟文本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对教材展开纵深发掘,充分发挥其范例功能[1]。文本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独具匠心,教师应立足于字词,组织学生进行品悟,掌握词语的用法,体会文本的情感,基于多元视角,感知文字的立体世界,将学生眼中看到的文本展开更深层面的思维加工,通过语言输出充分表达个性化阅读感悟,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显著提升。

以《烟台的海》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如下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对你而言,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海?说出你喜爱的理由。学生纷纷跃跃欲试,针对每个季节对海的不同描绘,将文本之唯美体现于个人写作中。

立足于文本,学生抒发了个性化感悟,既充满了真情实感,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言语技能的有效训练。因此,教师切不可禁锢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应促使学生立足于体验强化表达。

四、基于表达效果,促进深度体验

言语的表达极为多元,但究竟哪种说法的效果更好,则需要通过对比辨析才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可以基于文本教材中的语句,通过改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比体会,自主发现表达效果的显著不同。扩句,就是为例句增加一部分修饰词语;缩句,就是去掉原句中的修饰词语,留下句子的主要成分;变句,就是通过转换句式,感悟不同的语气以及表达效果[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语句展开变句训练,通过对比感悟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

例如,在《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如果将这句话缩减为“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从岩壁上泻下来”,再带领学生展开对比赏析。很显然,原句的表达效果更生动、更形象,充分体现出了瀑布的动态之美,同时也感叹瀑布的壮观景象。通过和原文的对比辨析,学生便能够准确把握修辞的用法,充分了解修辞的效果和功能,有助于学生提升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五、创设有效语境,引导表达迁移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文本中比较独特的写作方法,切不可立刻让学生现学现用,而应立足于表达内容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其经历孕育的过程。只有充分经历这一过程,才能够真正高效内化,才能够使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言语体验,才真正有助于提升表达效果。

例如,《海底世界》这篇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基于总分的结构形式,向读者介绍海底动物的主要活动特点。这段话以总起句开头,总的说明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各有不同之后,其余内容紧扣这一句话展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文本的典型特征,为学生创设了如下语境,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当冬天来临之际,不同的动物过冬的方法各有不同。大家都了解哪些动物的过冬方法呢?请你们以‘动物们各自有各自不同的过冬方式’为总起句,将你们所了解的动物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过冬方式讲给其他的弟弟妹妹听,好吗?”表面上看这一要求极为简单,其中却蕴含丰厚的深意。这种训练方式比较特别,既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同时也和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相吻合,必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结 语

总之,立足于指向表达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紧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扎实高效的言语实践活动,才真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1] 张蕾.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问题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 刘识亭.小学语文说、写训练新思路[D].苏州:苏州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珍珠鸟言语语言表达
可爱的珍珠鸟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说谎的珍珠鸟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珍珠鸟》文本解读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关于冬天
我的珍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