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研究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2018-11-29顾建荣
顾建荣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以更好地履行义务,强化责任,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任务。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有很多,提高专业化水平可以从三个研究开始,即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训练。
一、研究学生,展现师爱这一灵魂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1]研究学生,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护、宽容之心,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1.把学生当“小孩”
先讲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在一个婚礼现场,司仪请几个小孩上舞台做一个游戏。游戏前,为了让孩子放松情绪,司仪先跟他们做简单的沟通。他这样问其中一个孩子:“小朋友,你多大了?”这个小孩竟眨巴眨巴眼睛,答不上来。司仪反应很快,马上又问:“你几岁了?”孩子张口就答:“7岁。”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因为问法不同,效果完全不同。什么原因呢?很简单。小孩就是小孩,小孩有小孩的语言,有跟“大人”不同的看法,不一样的理解。把学生当“小孩”,首先要求我们从“孩子”的视角看学生。一些教师盲目拔高教学要求,说一些“专业术语”和学生听不懂的话,就是因为没有把学生当“小孩”。把学生当“小孩”,需要教师有一颗宽容的心。一些教师容不得学生犯错,天天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惩罚。其实,学生就是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小孩”。是“小孩”就要允许他们犯错,容忍他们的错误,甚至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
2.把学生当“大人”
现在的学生比以前成熟得早,很多方面甚至不输教师。把学生当“大人”,就是要尊重学生,教育学生时要把握好分寸,宽严有度,既要严加管教,又不能伤害孩子,不能把学生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给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女儿提了20条建议,其中一条是这样说的:“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要太厉害。”话很朴素,但很实在。一些极端的案例,学生跳楼、自杀,甚至对教师刺刀相向,起因可能就是教师的一句不恰当的话,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时代在发展,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把学生当“大人”,多理解,多交流,多疏导。
3.正确对待“每一个”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这句话用在学生身上也是一样:“优秀的学生个个相似,问题学生个个不同。”关注“每一个”,就是要关注学生个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生的差异是很大的。比如学习方面,如果对所有学生都用一个标准,势必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尤其是对学困生,我们教师一定要降低要求,切忌“一刀切”。对于一些难教的学生,或是家庭原因,或是环境影响或是个体问题,教师更要认真研究“每一个”,找准“每一个的“病因”,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研究课堂,凸显思维这一核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十多年前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我想,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很多,我们的课堂教学肯定逃不了干系。课堂改革的点很多,但我认为,思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
1.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比如,学生学习有没有兴趣?(即思维活动有没有被激发?)有没有投入?(即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又如积累,诵读记忆的内容要经典、要适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再如识字,要从字形字义入手,写得正确,写得好看,不必拘泥于写几遍。还有作文,应从写作的动机、目的入手,让学生想写愿写,然后才是技巧方面的指导……只有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的训练,才是有效的训练。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思维没有被激活,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是训练,理解也是粗浅的,积累也是枯燥的,表达也是乏味的。
2.教学内容要适合
王荣生教授强调教师备课应该备两头,一头备教材,一头备学生[2]。备教材,就是要联系作者看文本,了解作者表达的目的,正确解读教材;备学生,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适合的“教学点”,学生已经懂的不要讲,但也不能任意拔高。他强调的教学点,是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状态;所强调的两头,实际上重点是在学生这一头——了解学情,从学生的视角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适合,就是帮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思维够得着的地方,让有差异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3.掌握“问答”的技巧
“问答”是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活动。同样一个“教学点”,可以“直接告诉”,也可以通过“问答”来辨别但两者的效果却有云泥之别。“直接告诉”,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而“问答”,则是课堂教学中思维与语言、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满堂问”不是有效的“问答”,问题太琐碎,不能促动学生有效思维。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多种观点,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更能够引起深思(即所谓的“愤悱”状态),所以课堂需要“安静”。怎么问,什么时候问,问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评价,都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技巧。细微的差别,效果可能截然不同。一问一答中,闪现的是师生思维的火花。
三、研究训练,突出有效这一主题
1.作业不是越多越好
学生作业负担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减负”,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一些规定,比如控制回家作业时间、设立无作业日。最近,我还看到某地规定小学生晚上9点以后作业没有做完可以拒写。学生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些规定虽然“好看”,但操作起来往往行不通,关键还是在教师。一些应知应会的,比如背诵默写等,必须反复诵读,该抄写的还是要抄写。对于其他作业,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作业的真实、及时的反馈上。
2.多研究试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考试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比如我所在的区,小学毕业考试语文试卷中就出现了很多类似高考的选择题,数学试卷中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试题的综合性强了,与生活更贴近了,相应地,机械积累的试题就明显减少了。题目越来越活,试题越来越开放,一些教师惊呼:“这样的试卷让我们怎么教?”题目活,没法教,这是好事情。固守答案“死教书”那一套不吃香了,要想得高分,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方法,把学生教聪明,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把学生从机械重复的作业堆里解放出来。
3.教会学生答题的技巧
答题也有技巧。我有一次巡视语文期末考试,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一些学生刚过一个小时就做完了,在座位上东张西望。宝贵的考试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多可惜呀!首先,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就语文考试来说,一些学生不懂得时间分配,写作文不打草稿,草草了事,这样的作文怎么能得好分数呢?考试打草稿不一定来得及,但一定要构思好,写个开头,编个作文提纲。至于如何根据提纲写作文,要靠平时多训练。其次,教会学生思考,学会“举一反三”。试卷不一定多做,但做了一定要好好评讲。评讲绝不只是对答案,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寻找最好的答案。认真评讲好一份试卷,肯定比傻傻地做几份试卷对答案有效。
结 语
教师只有走上专业化之路,才能真正赢得大众的尊重。“三个研究”,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看似小,实则大。那教师专业成长,就让我们从“三个研究”开始吧。
[1] 顾建荣.思维:让课堂“不累”的秘密[J].华人时刊(校长),2016,(Z2):59.
[2] 王荣生.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EB/OL].https://www.taodocs.com/p-36314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