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温柔”自有力量
2018-11-29邓芬娜
邓芬娜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沙小学,广东佛山 528315)
引 言
“你太温柔,注定不会成为优秀教师。”工作的第一年,年级长就为我下了定论。带着不安的心情,我开始了我的教育生涯。
爱哭鼻子的正班长炜炜,油嘴滑舌的副班长怡怡,“大小姐病”已入膏肓的组长彤彤,坏事自己干、黑锅组员背的组长成成,老师面前的乖乖仔、同学面前的大恶魔轩轩,被同学看一眼就追着满世界打、并扬言打死对方的浩浩,鼓动一帮女生寻找“意中人”的珂珂,日夜不停地唆使同学一起打游戏机的小雨……“孩子都是单纯可爱的小天使”,在意识中,我是这样认为的。可是,现实工作中,为什么我会遇到这么多的“小恶魔”?难道就是常言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调皮捣蛋的学生遇上我这个新手班主任,班级的师生“大战”立即拉开帷幕。
几个月后,节节败退的我,开始发起猛烈反击。我全天候地守在班内,不许学生下课,不许私自离开座位,要求他们用课间时间来学习。学生好像被我看管得没有一刻空闲。正当我得意扬扬,想为自己的胜利鼓掌时,一天上课时我却看见班里不少孩子两眼无神地望着我,这让我心灵很震撼!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教育?这样的班级管理肯定不行!必须改变,而且刻不容缓!
一、把自由还给学生
曾经的我,是拖堂的忠实守护者,在我的眼里,只有上课铃声。那时的我,觉得自己很伟大,牺牲掉所有的休息时间,只为了学生的些许进步,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在我的身上最合适不过。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曾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上这样描述课堂:“铃声已经响起,我的肚子饿得哇哇叫,可是老师就是不下课,一直讲啊讲啊。她一直都是这样,从不把下课铃声当一回事,大家都去吃饭了,只有我们还留在这里饿肚子。”显然,学生的关注点由如何获取知识,变成了何时才能下课?或许下次上课,学生盯着老师的脸,心里只会剩下一个想法:“这一节课,老师什么时候才会下课?”说什么为了学生多学些知识、多进步,怕都是老师的自我安慰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只有不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而留出许多自由活动时间,才能学习得好。”千百年前,教育家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伟大的教育原则,可千百年后,我们依旧在禁锢学生的自由。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一书中写道:“只有当孩子能够掌控自己,并且遵循一定的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理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真正守纪律的人。这其中包含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同于传统教育中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只有自由才能实现纪律。“全天候地守在班内,不许学生下课,不许私自离开座位”的做法,看似负责,实则让学生失去了自我。教师自认为班级纪律无懈可击,殊不知,自己是在制造混乱,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不幸中的万幸,我的做法没有酿成严重后果。当我发现异常时,能够及时止损,毫不犹豫但也满怀愧疚地将本属于学生的自由还给他们。心中满是愧疚,接受多年的高等教育,脑海中数不尽的教育原则,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走了“传统教育”的老路。再读新课标,我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教育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应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思考、交流、创造中获得成长的经验。课堂上是如此,课后更应如此。
把自由还给学生,要相信相较于繁重的学习任务,自由活动所带给孩子的成长会更多。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没有了生活,学习又有何意义呢?如果说,现在的孩子生在一个激烈竞争的世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有些许收获的话,那作为教育者,我们面对这样辛苦的学生,是否更应该为学生守住最后的自由,将课间十分钟还给他们,让学生三五成群、欢天喜地去寻找属于童年的,且可能会铭记一生的乐趣。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当我带着欣赏的眼光再看学生时,爱哭鼻子的正班长变成了最上进、最正直、最有爱心的班级领头羊,油嘴滑舌的副班长变成了最温暖人心的小甜心,有大小姐病的组长成为了才貌双全的最强者,坏事自己干、黑锅组员背的组长变成了班级的守卫者;老师面前的乖乖仔、同学面前的大恶魔轩轩变成了最体贴人的小棉袄,被同学看一眼就追着满世界打、并扬言打死对方的浩浩变成了同学眼中单纯可爱的弟弟,鼓动一帮女生寻找“意中人”的珂珂变成了上课最认真、发言最多的学习者;日夜不停地唆使同学一起打游戏机的小雨变成了最乐于助人的爱心人士……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才能激起学生的斗志,扬起学生前进的风帆。我们班有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叫峰。他的卫生状况非常糟糕,书桌里的垃圾倒出来可以填满整个垃圾桶。多次强制其整理,可用不了两天,书桌里的垃圾又“回来”了。在学习上,峰的书写同样糟糕,十个字里有九个是我看不懂的,每次批改作业,总需要峰在旁“协助”。但峰有一个闪光点,上课特别喜欢举手发言,且想法新颖独特。于是,每次上课,我都尽可能地给峰机会,让他在同学们面前发言、展示,施展才华。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峰的改变渐渐地发生了。一天课间,我惊讶地发现峰在教室自觉地整理书桌。我顺势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峰,从此峰的书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峰的书写也有很大的进步,虽然还是写得不够漂亮,但一笔一画之间都能感受到峰认真的书写态度。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怀疑、压制到信任、欣赏、鼓励,我与学生共成长,努力做到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和强化,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体会成长的快乐[1]。
三、让爱在孩子心中发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从我走上教育岗位,陶行知先生这一句话就始终萦绕心头,时刻不敢忘。我们的教育说到底就是做人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句响彻整个教育界的至理名言,时常引发我思考:什么是“爱”?师生之间的“爱”到底是什么?难道它与家人之间血浓于水的爱一样?还是与朋友之间惺惺相惜的爱一样?仿佛都不是。直到我从《爱的教育》一书中找到答案:当你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概念”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时,就是爱的教育。
“孩子们都很喜欢你,在你身上,我看到了爱的教育。”这是马老师对我的评价。她的评价源于一件小事。那天中午,马老师上语文课,没有留意到下课铃声,耽误了学生吃饭的时间。当学生匆匆赶到饭堂,饭菜已所剩不多,就随便扒拉两口,肚子还没有填饱。我了解情况后,趁着午休时间,赶去附近的超市买来面包,与孩子们一同分享。我本不求回报,却有了意外的收获,那天下午孩子们上课特别认真,更没有出现癫玩傻闹的行为。孩子对老师的善意是如此敏感,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好心,并以好心换好心。
结 语
蓦然回首,我才发现班级管理时,“温柔”自有力量。就如老子所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 申志荣.幼儿园班主任管理工作艺术探微[J].亚太教育,2016,(1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