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生在诗歌的伊甸园中畅游
2018-11-28王婧瑶
王婧瑶
诗歌兴于先秦,鼎盛于唐代,到明清后才逐渐回落。历经三千年沧桑的中国诗歌,其发展过程波澜曲折,却又不断创新。五四运动之后,响应时代需求,出现了用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打破格律等束缚的新体诗,即现代诗歌。此后数十年间,诗歌一路突飞猛进,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徐志摩、闻一多,八十年代的北岛、顾城、舒婷、海子等。
如今,包括快餐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潜心读诗、写诗者少之又少。而中国的现代诗歌教育严重滞后,也使人们创作诗歌的热情不断衰减。专业的现代诗歌教育似乎只是大学中文系的座上宾,忽视了向中学阶段的渗透。中学语文新教材虽增加了现代诗歌的数量,但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这些举措仍只是杯水车薪。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中学生现代诗歌写作的引导。
一、与课文对话,寻觅诗意切入点
课文是最好的学习写诗的材料。入选教材的现代诗如《冰心诗四首》《天上的街市》《再别康桥》等,不仅富有情趣,琅琅上口,还蕴含着很多值得挖掘的内涵。教师可在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特色之后,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形式或内容创作现代诗歌,让学生的心灵荡漾在诗的海洋里。
如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使用了巧妙的借物抒情的手法,体现出凝练、清丽、隽永的艺术风格。教师顺势而为,请学生选择某一片段进行仿写练习。一个学生写出了以下片段,字字吐露出中国无数球迷迫切的心声,十分情真意切。
国足队员们/倘若梦中看见世界杯奖杯/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支持你们的球迷们用呐喊和期待铸就的/举足轻重/求它载着我们的爱与希望归来
教学时,教师也不必只局限于诗歌这一体裁,但凡优美的课文,都可以作为现代诗歌创作的素材。如邹韬奋的散文《我的母亲》,文笔质朴,叙事清晰,感情真挚,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学完课文后,教师启发并引导学生用诗的语言重塑文本。充满创造力的学生们经过多次改写,完成了如下作品。
她从来没有名字/这就是我的,平凡至极的母亲!
母亲啊,看到元宵夜的纸灯我想起了你/你抱我起床时那有力双臂/你载我看灯时温暖的后背/你芬芳乌黑润滑的长发/你灿烂如春甜甜的微笑/你轻轻呢喃温存的呼唤/母亲啊,看到元宵夜的纸灯我想起了你
母亲啊,看到迷离的泪眼我想起了你/孤女患难,你热泪盈眶/义妇含冤,你泪珠涌流/你饮泣着,为我的挨打忍受母子连心的刺痛/你饮泣着,为我的上进勉强说:“打得好!”/你饮泣着,为我被打的肿如蚕的手掌/你饮泣着,抱着儿上床一遍遍的含泪亲吻/母亲啊,看到迷离的泪眼我想起了你
母亲啊,你深爱的儿子将这首赞歌呈给你/呈给你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我的母親啊,我敬你!我爱你!
学生们将这篇散文中提到的诸多事件用凝练的文字加以概括,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句式更显感情的充沛绵长。可见,与课文对话,寻觅诗意的切入点,也是诗歌创作的一条途径。
二、与生活对话,酝酿美丽诗篇
课堂毕竟只是一方小天地,是学诗的基点,生活才是诗歌创作最肥沃的土壤。中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生活环境相对简单。但无论何种生活都不缺少诗意,缺少的仅是发现诗意的眼睛。春日新萌生的大片嫩绿、夏日瑰丽多彩的梦幻晚霞、秋日冒着寒气的朦胧薄雾、冬日大雪覆盖的寂静操场……所有这些都能入诗。而朦胧的爱情、浓烈的亲情、深沉的乡情……同样也能写成诗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思考生活的真谛,捕捉诗的灵感,酝酿出美好的诗篇。
在母亲节前夕,笔者利用节日的契机引发学生对母爱的关注,请他们回顾记忆中母亲的无私付出,创作一首诗歌作为母亲节最特殊的礼物。一位来自外地农村、在本班借读的学生,写了一首名叫《太阳》的诗歌。
小时候/母亲常牵着我的手/走在清澈的小河边/吟着歌谣,攥着鲜花/说我是那初升的太阳
长大后/任我异乡求学/纵隔千山万水,重重险阻/始终不敢忘那太阳的光芒
如今,我牵着母亲日益苍老的手/漫步都市繁华的江边/母亲欣慰地凝视着我/我却惆怅那远逝的夕阳
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受到余光中《乡愁》的影响,选取了成长经历中的几个片段,赋予了太阳这个意象以深意,在时光流逝中诉说着诗情。很明显,前两节是作者对童年、少年人生经历的回顾,第三节则是对未来的想象。小作者既渴望尽自己的力量让母亲获得安逸的生活,又夹杂着对年华逝去的伤感。诗歌创作没有必要舍本求末,一味猎奇,而从最熟悉的生活入手,用朴实的诗句表达真实的情愫,更能打动人心。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汪国真的《热爱生命》等经典作品。
三、与修辞对话,亲吻诗意芬芳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之处,它更需要通过修辞的运用达到“高于生活”的效果。如“风筝在天空中飞”是生活中很寻常的景象,“风筝在天空中奔跑”便是运用修辞后的诗句;“太阳从山中升起,洒在茫无涯际的海面上”是普通的自然描写,若将“升起”改为“醒来”,“洒在”改为“奔腾”,就是利用了修辞手法,就会使诗句妙趣横生。
现代诗歌常见的修辞种类有:比喻、拟人、排比、象征、对比等,每种修辞手法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比喻、拟人的运用可以使诗歌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舒婷的名篇《致橡树》将自己比喻成一株木棉,与橡树并肩而立;两棵树根叶相连,哪怕一点微风,也能引发彼此的心灵触动。该诗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理想中的爱情——两颗心灵的完全契合,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意蕴美。
有些诗歌添加象征手法后,会显得更新颖,更富有想象力,更能拓展深度。如臧克家的《老马》中塑造的老马形象,象征着被压迫下受苦受难的旧中国农民;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中的小河象征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中的海是理想的化身,山则是阻碍的象征……当然,并非修辞使用得越多就越好,若无节制地滥用修辞,会让诗歌语言变得繁冗拖沓,如满身珠光宝气的贵妇般艳俗,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诗歌也属于青春,要让中学生也能在现代诗歌的伊甸园中畅游。要让中学生的心田中孕育诗歌的种子,并以日益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去滋养它,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结成累累硕果。如果能这样,将是诗坛之大幸,教育之大幸。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