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细听咚咚响

2018-11-28李佩宁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22期
关键词:小鼓量规材料

李佩宁

感觉器官是人类感受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它们通过视、听、触、味、嗅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视觉显然是大量的直接经验的来源,但是听觉也起到突出的作用。尤其在语言的学习和记忆方面,听觉比视觉更加有效。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研究发声规律和对声音现象的捕捉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满足声音方面的欣赏需求,也生产了大量产品并产生了很多消费。这些足以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就声音现象而言,听觉和发声现象的直接联系形成了专门的科学,如与听觉相关的心理生物学、物理学中的声学等。

一、课程重点

本课程通过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声音现象及其产生的部分简单知识,逐渐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声音和听觉感官;并且营造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中深入感受和理解的课堂氛围。

【涉及领域】工程、物理学、数学

【建议年级】小学低年级

【建议时间】120分钟

二、课程任务

学习认识声音现象及其产生条件,了解发声物体的部分性质,激发学生了解现象、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课程步骤

1.导入(15分钟)

第一步,简述声音的概念及声音的形成原理。这里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声音的概念;二是声音的形成原理;三是振动的认识。教师在简述相关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并举出一些相关的例子。

第二步,举例不同类型的声音,并询问学生如何把声音归类。该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声音的理性认识所到达的层次。例如,教师提示按照大小、高低、好听与否进行分类。

第三步,简述什么是噪音,什么是乐音。噪音就是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听起来不和谐的声音,是由发音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乐音是发音体有规律地振动而产生的具有固定音高的声音。

2.宣布任务一及评价量规(10分钟)

【宣布任务】用已有材料制作一面小鼓。宣布任务后,呈现评价量规(见表1)。

【材料】大纸杯或牙缸、纸、铝箔、塑料薄膜、蜡纸、玻璃纸、橡皮筋、绳子、胶带、热熔胶枪、胶棒、笔、剪刀

3.任务一的执行(20分钟)

正式执行小鼓制作任务。要求学生依照评价量规,考虑以下问题。

(1)什么材料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2)鼓面应该如何固定?怎么操作?需要注意什么细节?

(3)小组怎样分工?

4.總结和反思(25分钟)

全部小组完成任务后,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小组怎样分工?

(2)小组在制作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

(3)如何改变鼓的声音?如果不改变现有材料而是增加一种材料,能否改变鼓的声音?怎么做?

5.宣布任务二及评价量规(10分钟)

【宣布任务】用现有材料制作另外四面鼓,要求其发出的声音有别于第一面鼓。之后,展示小组制作的五面鼓,比较不同之处,用笔作鼓槌,打出一定的乐感。该任务评分可以由大家投票表决。宣布任务后,呈现评价量规(见表2)。

【材料】大纸杯或牙缸、纸、铝箔、塑料薄膜、蜡纸、玻璃纸、橡皮筋、绳子、胶带、热熔胶枪、胶棒、笔、剪刀

6.任务二的执行(20分钟)

正式执行再次制作小鼓任务。要求学生依照评价量规,考虑以下问题。

(1)小组怎样分工?

(2)对于声音的改变,小组从几个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为什么要这么做?

(3)是否考虑到了材料的节约?

(4)所提供的材料具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会使发声有什么不同?

7.全班讨论(20分钟)

所有小组完成后,挑选第一名的小组进行汇报总结。若时间允许,尽量让更多小组或组员发言,发言内容基于以下问题。

(1)小组怎样分工?

(2)如何看待和使用给出的材料?

(3)怎样固定鼓面才能使发声质量更好?

(4)尝试用什么物品敲击鼓面?敲击物的不同是否导致了声音不同?

(5)制作中,在鼓的内部能否做出影响声音的装置?

(6)为了让不同声音的鼓产生良好的乐感和节奏感,在打击演奏时有什么窍门?

(7)【发散思维】如果没有声音,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

如果还有剩余时间,请各组的观察者代表小组作观察报告。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小鼓量规材料
基于“量规”的设计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
你好,小鼓
试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量规的设置
永远的小鼓
可爱的小瓢虫
石油专用管螺纹量规的使用与维护保养
材料
摇摇鹅
探究评价量规,提高教学实效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