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2018-11-28周文帮张明健董远琳
周文帮 张明健 董远琳
【摘 要】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三大死亡原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其发病率在亚洲人群中有增加趋势,而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升高。因此,探究简单、高效、安全指数高的检查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分析我科2017-01—2017-11间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患者,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9--0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临床多见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组分,临床上多见此症与脑卒中或者暂时性单眼失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息息相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01—2017-11间我科收治并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2例为实验组,男性57例,女性55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6.9±5.1)岁;体重44.6~83.5kg,平均体重(53.4±6.7)kg。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并经头颅MRI证实。同期选取我科体检中心健康无心脑血管疾患人员112例为对照组,男性60例,女性52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8.2±4.5)岁;体重43.2~84.5kg,平均体重(52.8±7.5)kg,无脑血管病,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本次由专人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主要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操作,将宽频探头设置在10MHz到13MHz之间,检查人员取仰卧位,观察患者颈总动脉与分支情况,主要对颈总动脉是否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大小、形态特征、回声与中膜厚度等进行测量。临床评定标准如下:无斑块部位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大于等于1毫米表示内膜增厚,分叉处在1毫米到1.2毫米之间表示增厚,粥样硬化病变表示血管局部增厚超过1.2毫米。使用多普勒频谱测试仪对两组各项参数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实验组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56例,发病率75.7%,其发病率与对照组(2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颈动脉IMT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同组患者之间左、右侧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 两组超声共检测到斑块124块,其中,实验组共101块,明显高于对照组(23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生活与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表示具有一定基础病变的单枝或多枝血管出现缺血或因出血引起短暂或持久脑部损害的疾病,是老年常见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必须结合当前的情况,及时寻找一种有效的检查与评估方法,认真做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组成部分,该病与脑卒中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及暂时性单眼睛失明等具有很大联系。国外相关研究显示,24%的缺血性脑卒中均是由颈动脉粥硬化引发。我国临床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所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缺血性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彩色多普勒不但能够对颈动脉的血管管径与血流速度进行准确的测量,还能够对颈动脉的管壁结构与IMT进行评价,从而对病情進行量化分析;由于其具有无创、简便易行和可重复等优点,超声检查已经成为诊断颈动脉斑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人数为15例,发病率仅为20.3%,发病率较低;而实验组则有56例患者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两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能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谷万丹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动脉粥样硬化极易发生在大、中动脉内膜,首先IMT增厚变粗糙,而后形成斑块。本研究中发现,实验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颈动脉IMT增厚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与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同时,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统计发现,实验组颈动脉斑块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斑块的数量及组织成分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样存在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中斑块的组织成分不同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同样存在密切关系。当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软斑和混合斑等脂质成分高于正常值时,斑块就会有破裂、出血的危险,极易引起血栓并脱落,而脱落的碎片又易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硬斑由于钙化的原因,其稳定性得到加强,不易发生血栓的破裂和脱落,因而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率下降。由此可见,颈动脉斑块在形成过程中极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密切联系,可以将其作为预测和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指标。此外,临床相关研究显示,可使用抗血小板聚积药物等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有效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罗清艳.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张波,郑军,鲍远程,等.蕲蛇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及TCD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
刘梅,张娜.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外医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