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市市售蛙类曼氏裂头蚴的感染状况和居民对裂头蚴病的认知水平

2018-11-28范文佳韩昭娅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曼氏牛蛙蟾蜍

李 轲,李 丹,范文佳,徐 静,韩昭娅,孙 婧,李 珀

(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检验科,太原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实验技术系;3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通讯作者,E-mail:lipoyy610@163.com)

曼氏裂头蚴(plerocercoid)是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的幼虫阶段,可侵入人体引起曼氏裂头蚴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影响正常生活。曼氏迭宫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主要为蛙类,其中绦期原尾蚴在被感染的蝌蚪体内发育成为裂头蚴,人多因食用蛙肉或用蛙皮贴敷皮肤治疗疖肿而感染曼氏裂头蚴。曼氏裂头蚴病呈全球性分布,广泛流行于东南亚地区,我国目前报告的裂头蚴感染病例已经超过1 000例,分布于广东、吉林、福建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省报道病例数居全国首位(占16.1%左右)[1,2]。主要感染年龄分布于未满周岁至62岁之间,其中10-30岁感染率较高,男女比例约为2 ∶1。

曼氏裂头蚴病感染途径有两种:一是误食裂头蚴和原尾蚴,二是裂头蚴或原尾蚴经受损皮肤或黏膜侵入,并且曼氏裂头蚴的感染与人的饮食习惯和风俗习惯均有关系,民间常见的生食蛙类习惯以及愚昧的敷贴生蛙肉以及伤口的习俗[3,4]。因为人们错误的饮食习惯和猎奇心理的作祟,越来越多的人萌生出食用蛙类的新奇想法,导致曼氏裂头蚴病屡见不鲜。因此,为了解近年太原市场所售蛙类感染裂头蚴的状况,本调查小组对太原水产市场所售蛙类及实验动物中心蟾蜍体内是否寄生裂头蚴进行实验室检查,同时对太原市民和本校周边大学生就裂头蚴相关的问题展开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来源

受检牛蛙来源于广州、福建、湖南、河南省,由太原市水产市场及各大超市购入共325只;蟾蜍共91只,购自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 实验器械与试剂

蛙类手术器械,玻璃平皿,载玻片,量杯。电子天平,解剖镜,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0.8 mm×0.8 mm(10目)不锈钢网筛。胃蛋白酶消化液,生理盐水。

1.3 压片检查法

用蛙针从蛙背枕骨大孔刺入脊髓腔,毁髓使蛙瘫痪。剥去蛙皮,洗净外皮表面血迹。先用肉眼观察,仔细检查头部、颈部、前肢、腹部、后肢和背部的肌肉(其中后肢为最主要部位),寻找虫体,虫体呈扁平带状,乳白色,长度多为1-10 mm。用镊子分离裂头蚴,将虫体置于镜下查看其形态,虫体头端膨大,中间可见一处明显凹陷,体不分节,具有不规则横状皱褶,尾部为钝圆形,将其放入玻璃平皿生理盐水中,可见其有很强的伸缩蠕动能力,由此可判别其是否为曼氏裂头蚴。

对受检的蛙逐只用手术剪解剖。将内脏取出后妥当处置,随后将腹腔壁内膜刮下,查看其内表面,若发现疑似白色点状物,使用手术剪分离开皮肉,取出含有白色点状物的蛙组织用载玻片进行压片,用生物显微镜对其镜检从而判定其结果[5]。

1.4 胃蛋白酶消化法

取蛙肉组织样品约250 g,剪成小组织块,按1 ∶5的比例向样品中加入胃蛋白酶的消化液,在37 ℃条件下静置消化,直至肉眼不可见明显的肌肉组织。随后用0.8 mm×0.8 mm(10目)网筛来过滤,将滤液转移至尖底量筒内,最大限度加水、沉淀、洗涤,至水清,全部澄清后放置于平皿内,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判定结果[6]。

2 结果

2.1 蛙类裂头蚴感染情况

2017年8-11月共检查牛蛙及蟾蜍416只,其中从市场购入325只,占总数的78.125%,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购入91只,占总数的21.875%。牛蛙及蟾蜍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结果均为阴性。

将本次进行实验的牛蛙及蟾蜍按体重分组。所购牛蛙体重分为以下几组:150-250 g、250-350 g、350-450 g、≥450 g,牛蛙数分别有67,70,155,33只;所检查蟾蜍体重分为以下几组:≤75 g、75-100 g、100-125 g、≥125 g,蟾蜍数分别有13,29,32,17只。检查结果显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情况均为阴性(见表1)。

表1 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牛蛙及蟾蜍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的感染情况 (只)Table 1 Infection status of Sparganum mansoni of frogs and toad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ime periods (cases)

2.2 人群问卷调查结果

2017年针对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认知情况,随机对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水产市场工作人员及周边居民做了问卷调查,所有800份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其中学生400人,市场售蛙人员150人,周边居民250人,调查问卷结果见表2。未听说或不了解人体裂头虫幼病者434例(54.25%),了解或听说过能致病者366例(45.75%),吃过蛙肉但未得病者248例(31.0%),吃过蛙肉且得病0例。

表2 曼氏迭宫涤虫裂头蚴认知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人(%)Table 2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from residents, students in Taiyuan cases(%)

C1:未听说过或者不了解人体裂头蚴病(或曼氏迭宫绦虫)者;C2:了解曼氏迭宫绦虫病或听说过寄生在脑内的某虫体能致病者;C3:吃过蛙肉但未得病者;C4:吃过蛙肉且得病者

3 讨论

由于太原市天然的环境条件并不适合蛙类生长,因此影响曼氏迭宫绦虫的生存与繁衍,故市面所售蛙类均由外地购入。近年来人食用蛙类等野生动物率日益增长,如果加工方法不恰当,则有可能造成人体感染。

经调查显示,太原市未发现曼氏裂头蚴感染病例。根据实验数据显示,太原市市场所售蛙类均未检出曼氏裂头蚴,可能与感染具有随机性、采样的样本量少有关,并且受检蛙类来源与养殖过程不明;实验动物中心所获蟾蜍与牛蛙的生存环境和习性相似,理论上曼氏裂头蚴的感染性很大,但本次调查蟾蜍体内裂头蚴感染率为阴性,提示蟾蜍可能不是曼氏迭宫绦虫适宜的中间宿主。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居民对蛙肉中是否有寄生虫缺乏认识,而市场售蛙人员和部分大学生对于蛙肉中有寄生虫寄生有所耳闻,仅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曼氏裂头蚴病有较详细了解。由于本市近年来未出现感染病例,未能引起政府重视,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及早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呼吁广大市民改善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如何预防曼氏裂头蚴病。另外,市场宰售蛙类的人员是感染裂头蚴病的高危人群,对于这部分人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采用微信平台作宣传[8],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筛查工作,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治疗措施,从而切断曼氏裂头蚴病的传播途径,以此来达到保护群众健康的目的。学生有义务把相关的卫生知识传播给家庭和社会,起到健康教育宣传链的作用。

猜你喜欢

曼氏牛蛙蟾蜍
产值规模冲刺千亿!关于牛蛙的繁育,掌握这几点事半功倍
江苏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蟾蜍是谁?
价格涨超13元/斤!今年牛蛙产量或增长50%,这一波价格还能飞多久?
远行的蟾蜍 外一篇
价格或涨!最火爆时18元/斤,如今跌至4.3元/斤,禁养潮后的牛蛙是否能逆风翻盘?
蟾蜍记
蟾蜍记.上
信徒与青蛙
饲料脂肪水平对曼氏无针乌贼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