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2023-03-15袁健美张虎贲成恺胡海生肖悦悦祖凯伟祝超文

水产养殖 2023年2期
关键词:曼氏拖网乌贼

袁健美,张虎,贲成恺,胡海生,肖悦悦,祖凯伟,祝超文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007)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俗称墨鱼,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十足目(Decapoda)、乌贼科(Sepiidae)、无针乌贼属(Sepiella),为中国传统四大海产之一,分布在中国黄渤海、东海和南海[1]。曼氏无针乌贼是一年生物种,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广受市场欢迎。由于过度捕捞、产卵场被破坏等原因,曼氏无针乌贼从20 世纪50 年代盛产,到20 世纪80 年代衰竭,几近绝迹[2]。为修复曼氏无针乌贼资源,2000 年以后,浙江等地尝试开展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繁殖技术[3]和增殖放流的研究[4]。江苏省从2013 年开始,开展人工培育苗种和增殖放流工作。2013—2019 年,江苏省近海累计增殖放流受精卵8.95×106粒,其中2019 年放流曼氏无针乌贼苗种2.93×106粒。

随着增殖放流计划的实施,浙江等海域相继开展了曼氏无针乌贼的标记放流[1,5]、效果评估[6]、产卵场修复[4]、资源演变及修复路径[7]等研究。江苏省关于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的跟踪调查、效果评估等方面研究尚未见报道。现针对江苏近海曼氏无针乌贼放流前后的资源情况,初步评估其增殖放流效果,旨在为江苏近岸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分为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2019 年5 月(春季)在江苏近海及重要渔业水域布设36个本底调查站位,其中江苏沿海大面积调查26个站位、沿海各市重点专题调查10 个站位;2019年8 月(夏季)布设50 个大面积跟踪调查站位,2019 年 10 月(秋季)布设 106 个跟踪调查站位(大面积50+专题56),均采用拖网渔船开展底拖网调查,具体采样站位见图1。按《海洋监测规范第7 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 17378.7—1998)及《海洋调查规范 第6 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 12763.6—2007)中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和分析方法的要求,采用底拖网方式采集渔业资源。

图1 采样站位

1.2 数据分析

渔业资源密度(质量和尾数)计算公式:Di=Ci/(q×ai)。

式中:Di——第i 站的渔业资源密度,ind./km2;

Ci——第i 站平均每小时拖网渔获量,kg/h;

ai——第i 站每小时网具取样面积,km2/h;

q——网具捕获率,取0.5。

采用Excel 软件处理数据,Argis10.0 软件绘制分布图。

1.3 评估方法

通过海上调查、理论估算等方法,分析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情况。根据海上调查的产量,分析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情况;通过模型,估算出增殖放流背景下,曼氏无针乌贼的理论产值,计算投入产出比,初步评估曼氏无针乌贼的增殖放流效果。根据连云港、盐城、南通沿海3 市曼氏无针乌贼的捕捞情况(包括作业方式、船只网具数量、作业区域、捕捞产量产值),评估曼氏无针乌贼放流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调查结果

2.1 本底

2019 年春季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情况(专题调查)见图2。春季大面积调查未捕获曼氏无针乌贼;春季专题调查在蒋家沙竹根沙泥螺、文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下简称“两沙保护区”)1 个站位捕获到1 尾曼氏无针乌贼,质量为15.0 g,出现频率为10.00 %,平均质量密度为0.005 kg/h,数量密度为0.3 ind./h,资源量为0.096 kg/km2,资源密度为6.4 ind./km2。

图2 2019 年春季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情况(专题调查)

2.2 大面积

2019 年夏季、秋季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情况(大面积调查)见图3(a)(b)。

图3 2019 年夏、秋季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情况(大面积调查)

夏季,江苏近海有13 个站位捕获到曼氏无针乌贼,共计91 尾,曼氏无针乌贼的出现频率为26.00%。本次捕获的曼氏无针乌贼平均质量94.1 g,平均质量密度为0.061 kg/h,数量密度为4.18 ind./h,资源量为 1.841 kg/km2,资源密度为 121.00 ind./km2。本航次捕获的曼氏无针乌贼主要出现在吕泗渔场。

秋季,江苏近海有10 个站位捕获到曼氏无针乌贼32 尾,出现频率为20.00%,捕获的曼氏无针乌贼平均质量为105.0 g,平均质量密度为0.059 kg/h,数量密度为2.00 ind./h,资源量为2.433 kg/km2,资源密度为80.00 ind./km2。本航次捕获的曼氏无针乌贼主要出现在海州湾渔场和吕泗渔场。

2.3 专题

2019 年秋季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调查(专题调查)结果见图4。秋季专题调查捕获到曼氏无针乌贼10 尾,出现频率为19.23%,平均体质量24.3 g,质量密度为0.005 kg/h,数量密度为0.40 ind./h,资源量为0.154 kg/km2,资源密度为16.00 ind./km2。

图4 2019 年秋季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专题调查)

3 讨论

3.1 海上拖船调查资源量

曼氏无针乌贼作为黄海的传统固有物种[1],经过早年连续的开发,资源量出现衰退[2],个体小型化现象严重,性腺发育有所提前[8]。在位于黄海南部的吕泗渔场海域实施了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保护并修复其资源,种类选择合理,符合“十四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导意见[9]。每年的5—6 月,进行曼氏无针乌贼的放流;7—8 月,海域中的曼氏无针乌贼为补充群体,集中在沿岸索饵生长,为近海渔业捕捞利用;9—10 月,曼氏无针乌贼在附近深水海域移动;11 月份开始越冬洄游[10]。

结合各航次拖网调查结果,根据“两沙”保护区总面积计算[11],春季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为16.73 t、资源数量为801.78 万尾;夏季江苏近岸海域[12]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为69.00 t、资源数量为4 537.50 万尾;秋季江苏近岸海域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为91.00 t、资源数量为3 000.00 万尾。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江苏近岸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符合其洄游习性[10]。

2019 年各航次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情况见图5(a)(b)(c)(d)。由图 5 可见,跟踪调查捕获的曼氏无针乌贼与本底调查结果相比,不管是质量密度、数量密度、资源量还是资源密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夏、秋季江苏近岸海域捕获的个体均达到可捕标准体质量75.0 g[10]。春季到秋季,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从吕泗渔场近岸向外、南北扩散的趋势,这也符合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特性[10]。

图5 2019 年各航次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情况

近 3 年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变化见图 6(a)(b)(c)(d)。由图6 可见,捕获到的曼氏无针乌贼的质量密度、数量密度、资源量和资源密度均稳中有升。

图6 近3 年曼氏无针乌贼资源变化

3.2 理论放流量估算

根据放流的受精卵孵化率、现行捕捞强度及伏休结束后开捕时间[13],估算2019 年江苏近岸海域放流的曼氏无针乌贼理论捕捞产量为40.26 t,投入产出比约1∶3.5。结合海上拖网调查的结果推算,春季江苏近岸海域曼氏无针乌贼本底资源量为16.73 t,夏、秋季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分别为69.00和91.00 t,放流后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分别是理论放流量的1.71 和2.26 倍。

4 建议

随着增殖放流计划的实施,底拖网资源密度呈增加趋势。社会调查发现,沿海小张网、单拖网、流刺网等均可捕获曼氏无针乌贼,捕获量相比放流前明显提升。吕泗渔场曼氏无针乌贼的增殖放流对江苏海域资源量的补充起到一定的效果,并且补充了一定数量的性成熟个体,增加了当地渔业收益。

曼氏无针乌贼是一年生的渔业资源,具有生长速度快、资源量恢复迅速的特点,且受精卵放流后的孵化时间大致和野生群体孵化时间一致,自然群体和放流群体生长模式较为一致,宏观上难以区分和识别[13],建议结合标记放流,并适当增加幼体的放流比例,更有效地评估曼氏无针乌贼的增殖放流效果。

有研究表明,经过10 多年的增殖放流,曼氏无针乌贼潜在繁殖力与精卵比明显降低[14]。建议在曼氏无针乌贼苗种供应中采用合理的亲本投放性比,进而达到合适的潜在精卵比。

由于曼氏无针乌贼对产卵附着基和产卵生境有选择偏好[15-16],建议在江苏近岸海域增加人工附着基,为增殖放流的受精卵提供更适宜的生境。

此外,要充分了解放流区域的温度、盐度及水深等基本海况,合理选择放流区域。

猜你喜欢

曼氏拖网乌贼
拖网的人(外一首)
拖网的人(外一首)
趣说乌贼
开渔
河北省框架拖网和桁杆拖网捕捞现状调查
被误解的乌贼
乌贼
神秘的乌贼
饲料脂肪水平对曼氏无针乌贼生长的影响
浙江海域曼氏无针乌贼资源演变及修复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