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数感培养 提升数学素养
2018-11-28
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知和领悟。本文试图从联系生活,建立数感;观察思考,发展数感;加强估算,优化数感;综合运用,升华数感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强化数感培养,提升数学素养。
一、 联系生活,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情境,让他们从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其实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知道了不少数,也知道了“多与少”。比如,在选择食物时,他们会挑大的和多的,但这些只是他们凭感觉认识的数,他们对数只有一种浅显的表层认识,而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些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数在学生的大脑中逐渐丰富起来,使其富有“数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教师提前准备一些1克、10克、100克、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交换着感受一下它们的实际重量,然后让他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与这些物品相似。又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先让学生通过课件来感受1秒有多长,然后让学生试着用一种声音或一个动作来表示这短短的1秒(比如眨一下眼、拍一下手、跺一下脚等)。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活动与数量建立联系,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其建立良好的数感,这是数感形成的基础。
二、 观察思考,发展数感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数感在起作用,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然后认真地思考分析,抓住数字的具体特征,构建已知条件中数字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 加强估算,优化数感
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很多地方都不需要精确计算,只需要估算就可以了。例如,森林公园一日游的活动,每人车票、门票共59元,一共104人,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学生讨论出了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哪种估算方法比较合适以及理由是什么,使学生逐渐感悟到在估算时也不能只考虑计算是否简便,有时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多估一些,从而打破学生原有的估算思维定势。又如,学生在计算1.5×3时会把结果写成45,从表面上看是学生估算不认真,实际上是学生估算意识差,缺乏数感,如果他们具有良好的估算习惯,就会马上发现结果是错误的,因为2×3才等于6,所以1.5×3不可能等于45。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估算转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形成科学、有效的估算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优化学生的数感。
四、 综合运用,升华数感
数感其实是心灵智慧的技术能力。如果说武术、体操这些技能需要依靠肢体动作在外部表现,那么心灵智慧的技术能力则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意识活动,在内部表现。对于数感好的人来说,一旦有需要时,就会灵光一现、跃然而出,好像不需要刻意去思考一样。
例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当教师出示一些问题时,有些学生会对问题的结果做出反应,然后说出答案。但教师问及解题思路或方法时,学生却说不出具体原因,只能说自己是靠感觉得出来的。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从某种角度上理解为这些学生的数感较强,他们会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各种经验对问题加以理解、分析、梳理,从而形成对数的一种非常直观的反应,但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此种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掌握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应用。
五、 结语
总之,数感的建立是数学素养提高的重要标志,它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去培养;它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要与其他的核心素养结合起来。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一切时机,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相信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优化、升华,学生的数学素养自然而然地会得到整体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