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新模式
2018-07-13朱念超
朱念超
安全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建设健全的社会安全体系对于保障社会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安全素质的提升是建设社会安全体系的重要前提,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机构,要加强安全教育,为提高学生安全素质承担相应的责任。安全素质不仅是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新的时代背景下,安全教育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地革新和发展,从而提高学校师生以及管理人员的整体安全素质。本文就网络大数据下高校加强安全教育的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以供参考。
“互联网+”与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解析和现状
理念解析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和新业态,这种“新”不是指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单纯进行结合而产生的“新”,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传统行业进行彻底的重构和改造,促进产业和行业拥有更高效能的过程。而“互联网+”与高校安全教育新模式的构建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以往安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存弊病,打破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构建互联网下的安全教育新模式,提高高校的安全教育水平和质量,进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素质。
现状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和普及的今天,互联网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尤其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的受众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都与互联网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当代大学生也在互联网时代中,应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和参与平台互动并逐渐地产生了网络依赖感。
互联网效率高、容量大且覆盖面广的特点为高校开展互联网安全教育提供了便利。经新浪微博检索发现,目前已有130多个高校开通了专门的賬号用以发布安全常识、校园警示以及安全动态等,而在微信平台上也已有70多所学校开通了保卫处微信内容,主要以部门介绍和普及安全常识为主。然而,各高校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结合的工作虽在表面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实际上却存在着许多弊病。
教育效果不理想
虽然各高校专门的保卫处的微博已有130多条,但实际的微博浏览量较低,并且各高校保卫处微博粉丝较少,大部分粉丝数量均在300~400左右,只有少部分高校保卫处微博粉丝数量过千,因此表明,各高校的安全教育未落到实处,学生主动接收安全信息的数量少且浏览频率低,高校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
教育内容未脱离传统安全教育内容的陈旧性与枯燥性
目前,各高校保卫处的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仍然较为单一,以传统的“文字+图片”的传统形式为主,而较少地融入音频和视频信息,安全教育题材也较为陈旧。因此,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安全教育的本质实际并未发生改变,安全教育形式、内容皆停留于传统教育模式之中,只是换了个平台展示,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
就各高校保卫处微博的发布频率进行分析,安全教育内容更新慢,发布频率较低,大多数账号均为5~20天发布1~3条内容,并且发布时间毫无规律性,也难以形成系统的安全教育模式,学生们无法定期查看安全教育内容。
据上述分析表明,目前互联网技术与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结合工作未实现真正的教育革新,不适宜使用“互联网+”下的教育模式,需要各高校转变安全教育改革思路,实现互联网技术下的安全教育工作的彻底革新和创新。
基于网络大数据驱动下的安全教育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微博、微信、博客等门户网站成为广大网民接收和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体场所,而当代大学生是构成当代网络群体的主要部分之一,为网络创造了庞大的数据量,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产生的速度,因此需要高校管理者进行教育思路的转变,挖掘大数据中潜在的有用价值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最终寻求新的以网络大数据为基础的安全教育模式。为此,高校管理者需要从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关联关系以及演化机理两个层面挖掘到有用的、能够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带来效益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和简化,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服务提供有效的、本质的信息。
基于网络跨媒体数据的信息关联与关联建模
非结构化的大数据关联关系需要将网络空间中存在的社会感知数据与不同知识层次和数据的表示方法进行整合,以找出不同模式形态的非结构化网络大数据中层结构中语义的相似性以及各语义之间的关联性,最终获取语义相同的高层子空间。
由于非结构化大数据较为稀疏和复杂,因此需要深度学习才能获取更接近于非结构化大数据本质的特征,从而构建异构特征空间。高维冗余特征的中层空间的构建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保持非结构化数据间的关联关系,但由于非结构化数据跨越性较强,因此需要通过线性变换寻找大数据间的相似性,获取数据结构间的关联信息和互补信息。为保持非结构化大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互补信息,需要建立以具有一致性特征的关联语义为基础的刻画机制和共享高层语义子空间。
基于网络非结构化大数据下的安全事件发现与演化机理
非结构化大数据安全事件发现与演化机理主要是从网络物理空间中获取的社会感知数据反映出的映射关系以及物理结构出发并结合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网络形式的不同表达和建模方法,从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多模态和多变性等特征,将社会感知数据抽象成一个以满足自我组织管理需求的有向网络,而这个有向网络能够实现生物特征关联网络、社会特征关联网络和互联网信息网络的映射。
构建全新的安全教育模式
互联网+安全教育管理
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保障安全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各高校应该充分地调动校内的人力、财力等资源,从安全教育队伍的基层抓起,并从校内人员、安全教育物资等教育体系的构成元素中采集相关信息,利用网络数据平台进行数据的整合分析,构建全新的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实现安全教育管理从技术应用到制度变革的彻底革新。
互联网+安全教育人员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求从事安全教育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以下素质:其一,具备先进的互联网思维,并能很好地应用互联网新技术进行安全教育。第二,积极适应和调整新的教学组织形态,把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混合制教学模式。第三,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参与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交流、协作与分工。
互联网+安全教育课程
安全教育课程应该更加具有丰富性、更加智能化,安全教育课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组织专家编撰开放性的教材内容意见,以保证安全教育课程的全面性和多元化。
互联网+安全知识教学
安全知识教学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下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将课程内容和视频讲解上传至网络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课程内容的浏览和学习。
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势必会给我国各个行业带来挑战和机遇,由互联网引发的技术革新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各高校需要积极地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教学之中,始终保持教学水平的先进性。对于我国安全教育而言,只单纯应用互联网技术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实现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制度革新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学生的安全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