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主要细菌性疾病及其临床诊断与防控
2018-11-28张德志杜合军
田 甜,张德志,杜合军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中华鲟研究所, 三峡工程鱼类资源保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 宜昌 443100 )
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典型溯河洄游性鱼类,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动物。近年来受环境污染、航运、生境消失、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其野生种群急剧下降[1-2],人工保种已成为该物种存在的重要途径。中华鲟的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驯养繁殖、生理习性、种群资源、生态环境、营养需求以及分子遗传等方面[3-9],而对中华鲟病害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已报道的中华鲟病害有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烂鳃病、狂游症、车轮虫病和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病等[10-14]。随着中华鲟人工养殖历史的延长、种群养殖密度的加大,其病害问题也日趋严重。近十年来,笔者以患病中华鲟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检验、诊断方法及防控技术进行攻关,积累了丰富的病例资料,以期为今后中华鲟细菌性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数据。
1 病例来源及检验诊断方法
1.1 病例来源
(1)1~8龄子二代中华鲟及1龄和6龄野生中华鲟,养殖池为圆形或方形水泥池,每池养殖面积为15~67 m2,水深0.8~1.2 m;(2)9龄及以上子一代中华鲟,养殖池为方形或圆形水泥池,每池养殖面积150~200 m2,水深1.5 m;(3)20龄以上野生中华鲟,养殖池为圆形水泥池,每池养殖面积200 m2,水深1.5 m。以上各池水源均为井水,养殖水温周年10~28 ℃,溶解氧>6.0 mg/L。
1.2 检验诊断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参照文献[15-16]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于2010—2017年每年的3—10月对黄柏河基地、三峡基地和大溪基地的发病中华鲟开展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发病过程、主要症状、流行情况、危害程度、养殖环境、水化学指标、饵料种类及养殖管理等。
1.2.2 鱼体检验
参照文献[17]取样方法,于2010—2017年每年3—10月对黄柏河基地、三峡基地和大溪基地的发病中华鲟进行取样检验,每个发病池取样3~5尾。鱼体检验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种检验方式:(1)活体中华鲟只进行体外检验,开展病原学检验;(2)濒死或刚死中华鲟遵循由外到内的检查顺序,开展病原学检验、病理解剖检验及病理学检测等。根据疾病诊断结果,结合以往的防治经验及药敏试验结果,提出治疗方案,跟踪临床治疗效果并作出总结。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性败血症
2.1.1 临床症状及解剖特征
病鲟活力下降、食欲减退,反应迟缓,体表充血,尤以腹部、鳍条最为明显,部分病鲟蛀鳍、肛门红肿;解剖体腔内充盈红色或淡红色腹水,内脏充血,部分病鲟肠道充血(图1a)。
2.1.2 诊断方法及病因分析
根据临床症状及解剖特征可作初步诊断。无菌条件下对濒死或刚死病鲟的腹水及内脏器官进行细菌分离,经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veronii)、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或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等气单胞菌中的其中一种,可确诊为细菌性败血症。此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中华鲟幼鱼,成鱼偶见发病。
2.1.3 控制方法
(1)4龄及以下中华鲟外用1.0 mg/L二氧化氯(有效含量8%)浸泡10 min,1次/d,连用3~5 d;(2)同时内服左氧氟沙星药饵(投喂量30 mg/kg体质量),1次/d,连用5~7 d;(3)中华鲟成鱼注射氟苯尼考(有效含量5%)针剂(注射剂量0.3~0.5 mL/kg),1次/2 d,连用3~5次。采用上述方法,经跟踪调查中华鲟幼鱼治愈率为60%,成鱼治愈率为80%。
2.2 肠炎病
2.2.1 临床症状及解剖特征
病鲟食欲减退,体表完整无外伤,肛门红肿;解剖见肠道充血,轻者部分肠道充血发红,严重者整个肠道充血呈紫红色,肠壁变薄弹性差,部分鱼体肠道内存在黄色黏液与脓血混合物,内脏器官未见明显异常(图1b)。
2.2.2 诊断方法及病因分析
根据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无菌操作对病鲟肠道开展细菌分离,经鉴定为点状气单胞菌(A.punctata),可确诊为细菌性肠炎病。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部分病鲟有时也出现肠道充血,但其肠道不存在变薄和弹性差的症状,易出现误诊,应注意区分。此病是由于肠道消化异常感染点状气单胞菌而致病。
2.2.3 控制方法
(1)投喂恩诺沙星药饵(投喂量30 mg/kg体质量),1次/d,连用5~7 d;(2)外用30~40 mg/L聚维酮碘(有效含量1%)浸泡1~2 h,1次/d,连用3~5 d;(3)加强日常管理,维持正常的投喂量,在季节更替期间逐渐增加投喂量,不可突然大幅度增大投喂量,投喂30 min后及时清除剩饵。采用上述方法,经跟踪调查治愈率为70%。
2.3 细菌性烂鳃病
2.3.1 临床症状及解剖特征
病鲟体表完整无外伤、无充血现象。打开鳃盖可见鳃丝颜色变浅,黏液增多,末端弯曲、膨大,局部可见明显的黄色溃疡灶;解剖内脏器官无明显异常现象(图1c)。
2.3.2 诊断方法及病因分析
根据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为烂鳃病。取鳃部黏液和鳃组织镜检未见寄生虫、真菌及藻类,同时鳃组织水浸片放置30 min后镜检可见大量滑动的杆状细菌,初步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无菌条件下对鳃部病灶处开展细菌分离,经鉴定为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columnare),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此病系中华鲟幼鱼鳃部受损感染柱状黄杆菌而发病。
2.3.3 控制方法
(1)改善养殖环境,加大排污频率和换水量;(2)外用1% NaCl+5 mg/L左氧氟沙星停水浸泡1~2 h,1次/d,连用3~5 d;(3)投喂多维(3 g/kg饲料)和三黄散(0.5 g/kg体质量)药饵,1次/d,连用5~7 d。采用上述方法,经跟踪调查治愈率为60%。
2.4 花斑病
2.4.1 临床症状及解剖特征
病鲟体表存在褪色斑,主要分布在身体后部,褪色斑上方骨板发白,部分病鱼体表充血、溃烂;解剖体内无腹水,肝脏充血,其他脏器未见明显异常(图1d)。
2.4.2 诊断方法及病因分析
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初步诊断。无菌操作对病鲟的体表病灶处及内脏器官开展细菌分离,分离到两类细菌,经鉴定为气单胞菌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确诊为花斑病。此病主要危害2龄及以下中华鲟,系气单胞菌和不动杆菌混合感染致病。
2.4.3 控制方法
(1)外用30~40 mg/L甲醛(有效含量37%~40%)浸泡1~2 h,1次/d,连用多次;(2)或外用1.0~1.2 mg/L二氧化氯(有效含量8%)浸泡10 min,1次/2 d,连续使用3~5次;(3)同时内服左氧氟沙星或恩诺沙星药饵(30 mg/kg体质量),1次/d,连用5 d。采用上述方法,经跟踪调查治愈率为50%。
2.5 脓包病
2.5.1 临床症状及解剖特征
病鲟体表有轻微隆起,手触柔软,划开隆起处立即有大量红色血水流出,脓包处皮下肌肉溃烂,严重者在肌肉内层形成空洞;解剖内脏器官未见明显异常(图1e)。
2.5.2 诊断方法及病因分析
根据症状可作初步诊断。无菌条件下对患病中华鲟脓包处血水和溃烂的肌肉开展细菌分离,可分离到大量的革兰氏阴性菌,经鉴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可确诊为脓包病。此病主要危害中华鲟成鱼,系感染弗氏柠檬酸杆菌而致病。
2.5.3 控制方法
(1)提供良好的水环境,定期监测水质,要求水质指标符合鲟鱼养殖用水要求;(2)对病鲟脓包处用无菌注射器吸取血水,并注入生理盐水反复清洗创口2~3次;(3)注射氟苯尼考针剂(有效含量5%,注射剂量0.3~0.5 mL/kg),1次/2 d,连用5~8次。由于本病不易早期发现,一旦发现后,疾病进程已达到后期,采用上述方法,经跟踪调查治愈率仅为10%。
2.6 腹水病
2.6.1 临床症状及解剖特征
病鲟体表完整无伤,提起头部可见由肛门流出红色液体,划开肛门立即涌出红色腹水;解剖可见体腔内存在大量红色腹水,体腔内壁及部分脏器、性腺被腹水染红(图1f)。
2.6.2 诊断方法及病因分析
根据症状可作初步诊断。无菌操作对病鲟体腔内的腹水开展细菌分离,可分离到大量奶白色的细菌,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可确诊为腹水病。此病主要危害中华鲟幼鱼,系高温季节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而致病。在疾病诊断时易误诊为细菌性败血症,应加以注意。
2.6.3 控制方法
(1)投喂多维(3 g/kg饲料)+氟苯尼考(20 mg/kg体质量)药饵,1次/d,连用5~7 d;(2)适当降低投喂量以降低鱼体生理负荷;(3)严重者停食3~5 d,以恢复鱼体消化能力。采用上述方法,经跟踪调查治愈率为80%。
图1 患病中华鲟外观与剖检变化a.细菌性败血症; b.肠炎病; c.细菌性烂鳃病; d.花斑病; e.脓包病; f.腹水病.箭头示患病部位.
3 讨 论
3.1 气单胞菌的致病性
3.2 中华鲟细菌性疾病的种类及诊断要点
细菌性疾病是鱼类中最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一类疾病。随着中华鲟养殖业的发展,学者对中华鲟保护技术的探索也未曾间断。笔者近十年来对中华鲟病害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结果显示,中华鲟病害以细菌性疾病为主,这与江南等[30]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外,拟马颈鱼虱(Pseudotracheliastessoldtovi)病、日本鲺(Argulusjaponicus)病和鱼鳔失调症在中华鲟人工养殖过程中也陆续发生。研究发现,中华鲟细菌性疾病除已报道的细菌性败血症[10]、烂鳃病[11]、肠炎病[12]等常见疾病外,还陆续出现了花斑病、脓包病和腹水病等新病。人工养殖中华鲟易患细菌性疾病,可能受养殖密度大、饵料营养不均衡、水环境恶化、水温升高或鱼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19,31]。在中华鲟的细菌性疾病研究过程中,疾病的早期诊断在防控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4]。但在中华鲟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和腹水病的诊断过程中,其临床症状及解剖情况存在相似之处,且病原体均为气单胞菌,易造成渔业工作者的误诊。细菌性败血症与肠炎病的诊断要点在于后者一般仅限于肠道充血明显,且肠道变薄、弹性差;细菌性败血症与腹水病的诊断要点在于后者主要发生高温季节,且体表无明显疾病症状,解剖体腔内可见大量腹水,内脏非实质性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