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8-11-28⦿刘海
⦿刘 海
创新精神作为时代精神之一,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然而,创新精神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创新精神的发展离不开基础阶段的累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涉及广泛,涉及到文化、历史、艺术、科学、生活、社会等各个领域,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启发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以汉语为语言基础的教学,通过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扩大人际交流范围,增长对于世界的具体认知,以此为基础,展开实践创新。由于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课时较多,课程延续性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形成创新精神的阶段性培养,并且有充裕的空间和时间进行创新实践的开展。
一、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及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需要深刻的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对于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在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于文字语言的规范应用以及书写,通常采取背记的方式使学生进行机械性的重复记忆。尽管研究表明,根据小学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善于进行机械性的记忆。然而在认知过程的培养中,小学生的见识有限,无论是知识的储备还是对于世界的认知都限制了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具体的理解有困难,即使实现了背记也难以灵活的应用与实践之中。面对于这样一种情况,教师需要从学生和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入手,加强引导学生以自我的思维意识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对于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自我独立意识的理解,进而进行实践应用,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知识基础以及思维基础
培养创新的基础,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储备以及思维基础。在上文中,提到学生对于一些课程的内容理解较为有限,因此不能够进行形成自己的理解。
在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中有《古诗两首》,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事物,分别为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江南春》、以及北宋理学家程颢所做的《春日偶成》。
在课程的安排中,重点强调两首诗歌同样是描写春天的诗歌。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这两首诗歌进行深入性的探究,分别寻找出其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点。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的正确认知以及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促发思考。
在小学四年级阶段,背诵这样两首古诗并不困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于诗歌的内涵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以此进行知识基础累积以及思维基础的锻炼。例如,在上文中强调了两位作者所属的不同时代,以及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身份。在对于文化背景的解读中,教师可以从时代,以及作者的身份背景两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同异的比较,这种比较也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手段。
以下简要的讲述具体的引导方向,由于在唐代文学的领域,将诗歌分为初唐、中唐、盛唐和晚唐,不同时代的诗歌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特征。在晚唐诗歌的风貌中,以李商隐、杜牧并称为小李杜。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人心不安,诗歌所体现的情感特质也以哀伤基调为主。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学过的李白、杜甫的诗歌风貌与“小李杜”的诗风相对比,以此明白这个时期的诗歌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然而已经具备了一些思维基础,在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的过程中,主要以情感的体验为基础。对于盛唐时期“李杜”的代表作,以及晚唐中“小李杜”的作品进行朗诵,或者也可以采取吟诵、歌唱的方式,进行诗歌情感的深挖掘。
三、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突破传统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
上文中所提到的另一个点,即是《古诗两首》这一课中,两首诗歌同异比较。以文化背景入手,具体的内容作为参照,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几个要点:第一、全体学生参与全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学生都分配到具体的任务。第二、探究过程的中的新思维、新发现,需要以学习报告的形式呈现,以培养学生完整的创新式探究的过程。第三,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全体人员的交流合作学习,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性。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长期的持续性工作,教师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中不断地进行创新精神内涵的挖掘。